王维俊,男,67岁,原龙凤矿工人,退休干部,《龙凤旧事》作者。
王维俊
我叫王维俊,生于年8月18日,今年67岁,已经退休了。我就生在龙凤,长在龙凤,在龙凤生活、工作将近37年。因为在龙凤生的,所以我的小名就叫凤生,这是我生下来就和龙凤结缘了。
龙凤矿在我的心中是神圣的。50年代、60年代甚至到70年代的时候,龙凤矿很辉煌。我记得年大跃进的时候,矿里每天都是高产,大架子上的红灯是每天闪亮的。矿里整天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对我有非常深的影响,感觉在矿里当一名工人很光荣。我也曾梦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煤矿工人。
龙凤矿在我的心中是坚强的。年我回城,分配到开拓区51队,当上了一名掘进工。我在这里实实在在地干了7年的时间。在这7年中,照着老工人的样子,我经受住了倒班的苦恼,经受住了繁重体力劳动的洗礼,经受住了世人的冷嘲热讽,经受住了伤痛和面对死亡的考验。我的身体里注入了矿工坚强的基因。我受过两次轻伤,面对了三起死亡,有的死亡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但我没有退却。就像士兵一样,面对凶险,前仆后继。
龙凤矿在我心中是无私奉献的。我们每天要工作在10个小时以上,工作任务极为繁重。我记得我们在浇灌混凝土的时候,或者砌料石碹的时候这手磨的都没有指纹。每个班要搬多块料石,全靠手搬、肩扛,肚子顶。每逢创高产,矿里发一张电影票,或给一桌酒席作为奖励,这与创造的财富不成正比,但我们乐此不疲。送喜报的锣鼓声、庆祝的鞭炮声让我们热血喷张;浓烈的烧酒、矿长祝酒辞让我们干劲儿倍增。解放后的50年,龙凤矿为国家贡献了近亿吨煤炭,没向上伸手要过什么特殊的待遇。矿工住的棚户区,一直到年才得以改善。
龙凤俱乐部内部实景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这里的矿工。我们家有十多口人在龙凤矿。没想到9年龙凤矿破产了,就在我的亲人中,提前退休的退休,买断的买断,成了一群没娘的孩子。好几千万的煤也从此就永远失去了见天日的机会。
如果国家能给像龙凤这样的老矿一些特殊的*策,给一个曾经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矿一个得以喘息将养的机会,龙凤会是这样吗?我身为曾经的矿工心寒哪!
龙凤矿破产,对龙凤人的心里触动是非常大的,龙凤矿的辉煌、风光也不在了。所以这几年从退休之后,我就开始写有关龙凤的文章。今年8月,我选了60篇文章,辑成了一本书,叫《龙凤旧事》。
简陋的更衣室
龙凤矿,你的名字虽然已在煤炭系列中消失,但你的奉献、你的功绩,你的乳汁养育了我。应该有人还记得,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永远不会忘记!
整理人王维俊
口述历史创作团队:那些年口述历史团队策划:王非摄影:鲤鱼制作:戴*
龙凤矿口述历史项目人员
总顾问:程杰、黎栋
出品人:柏凌
文史顾问、文字整理:王维俊、李延国
项目统筹:郭宏杰、许刚
道具、拍摄助理:李永*
网络后台:刘彦玲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