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声·读书出版服务联盟
对于历史上曾真实存在,但已然消失的文明,人类盛放了很多的想象。透过故都残迹的荒芜,后人能一窥异方殊类的过往;透过古书的只言片语,也能撷取文明的吉光片羽。这些文明因为它们的消失,变得无边无垠,在真实的命运之外,成就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YELANGZIDA
夜郎自大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小国,它们虽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它们的故事却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被保存了下来,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夜郎国位于中国西南方,是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权。据传,它兴起于夏朝,内部经历了武米夜郎、洛举夜郎等王朝后,在金竹夜郎王朝时国力最强,独占一隅。因此,夜郎国国王对自己的国力非常自信。
公元前年,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国(即今天的印度)的通道,派使者向西南方出发,开辟捷径。途经夜郎国,国王不知道汉朝的幅员辽阔,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后来,这个故事衍生为成语“夜郎自大”,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傲慢无知、肤浅自负。
不过,在西南边陲几经动荡之后,夜郎王最终来到汉朝觐见汉武帝,获得汉武帝的册封,成为西南地区的国家中,获得汉朝授予王位的少数国家之一。但在汉成帝时期,夜郎王不甘于汉朝藩属国的地位,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朝,最终被汉朝在西南地区任命的牂柯太守所杀,夜郎国也就此灭亡。
虽然国已不在,但“夜郎自大”的成语还在提醒世人,要有自知之明,保持谦逊之心。
在中国的西南方向还有一个古蜀国。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其中的蚕丛氏和鱼凫氏,都是传说中在蜀地建国的人,是蜀人的祖先。
蚕丛氏是养蚕专家,由于沃野千里、气候温湿的蜀地非常适合栽桑养蚕,所以蚕丛氏带着部族迁居于此,教民种桑养蚕,成就了后来赫赫有名的蜀锦。
鱼凫的本义是一种捕鱼的水鸟,鱼凫氏教民捕鱼,帮助蜀人求生计,也创下了功绩。
在鱼凫氏之后,杜宇成为古蜀国的国王,被称为“望帝”。他倡导农业,使农业兴旺发达,国力昌盛繁荣,自认为功绩高于之前的蚕丛氏和鱼凫氏。不过,当时的四川盆地近乎封闭,川内又有岷江、涪江等江河水流,水患严重,杜宇即便筑堤开堰,依然收效甚微。
后来,杜宇知道了一个叫鳖灵的人,他原本生活在襟江带湖的荆楚之地,识水性,很有治水的经验。杜宇任命他为蜀相,来除水患。鳖灵经过一番观察和权衡后,决定在山上开凿水道,让河流顺峡谷而出,不再四处泛滥。他亲自带着百姓投入开山引水的工程中,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终于使原本淤塞横流的川内江河都从峡谷顺势而出。鳖灵也在治水的过程中得到百姓的爱戴,有了很高的威望。
后来,杜宇禅让给了鳖灵。鳖灵成为蜀地新的国主,杜宇则隐居于岷山。但他仍心系百姓,日日为百姓的农事活动担忧。杜宇死后,更是化为杜鹃鸟,每逢农历三月,便以“布谷”的叫声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李商隐的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提到的就是杜宇化为杜鹃鸟的故事。
在杜鹃鸟的一声声啼鸣中,属于天府之国的传奇故事还在续写,它由人创造,也在人的手中延续、发展。
你知道吗?
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过“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样一句诗。其中的“夜郎”并非汉朝时的夜郎国,而是唐朝时在湖南设的夜郎县。
2.传说中,蚕丛氏的形象非常特别,他的眼睛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后来,在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形貌相似的器物,如铜纵目面具和青铜立人像等,有研究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就是蚕丛部族的文明遗存。
RENTUNSHANGSHI
人吞商史
《淮南子》中有言:“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哭。”意思是文字的出现,让天地造化不能掩藏秘密,灵怪不能隐藏行迹,天地神*都如临大敌。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不可否认,文字能让文明传承下去,即使历经千年,也能帮助人们窥见不同时期的文化、历史、民生,以及它们的传续与更迭。
可如果一个文明的文字没有被发现呢?那这个文明很可能只是史料中被一笔带过的名词,淹没在历史浩瀚的烟云中,偶尔在学者的心中存疑。
《中国历史朝代歌》曾经是很多中国小学生的历史启蒙课,“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让历史的坐标立于学生的心中。但在20世纪以前,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没有相关实物资料,更多地存在于史话里,它是否真实存在,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19世纪末的一天,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得了病却买不起药。他只好捡来一些枯骨,磨成粉末,敷在患病的地方,没想到竟然治好了病。他认为这些枯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是可以安神、平肝的药材。李成发现了商机,开始搜寻“龙骨”,磨成粉末后叫卖。他还把这些“龙骨”以每斤六文钱的价格卖给药店。眼见李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眼馋的村民也加入进来,一时间当地人都在搜寻“龙骨”。
直到年,金石学家王懿荣患了病,医生为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是龙骨。药抓回来之后,王懿荣却发现其上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他当即意识到“龙骨”的不凡,派人去药铺购回全部“龙骨”。仔细辨认后,他确定,这些“龙骨”是被火烧过的龟甲和兽骨,上面刻着一种比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更古老的文字。后来,在学者的不断研究之下,这些文字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它们就是甲骨文。
在商朝时期,无论是王公贵族的祭祀征伐还是百姓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求神问卜。商朝设置专门的机构和卜官、贞人。卜官向神倾诉欲占卜之事,烧灼被钻凿过的甲骨,其上裂出纹路,被称为“兆”,商朝人相信,通过这些兆就能了解所求之事的吉凶。他们将这些内容记录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
甲骨文的研究者在搜罗“龙骨”时,几经调查,确定小屯村就是《史记》中提到的“殷墟”,后来考古学家果然在这片土地下发现了商朝的都城。可惜的是,已经有很多记载着商朝史料的甲骨被人磨成粉,当作药物吃进肚子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商朝的历史和文明,因为甲骨文的传世得以证实。但在历史上,还有因为象征文明的灵兽死亡,导致记录文明、传播教化的人愤而停笔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在公元前年,鲁哀公率领大臣围猎,途中惊扰了一只神兽。神兽仓皇逃窜,鲁哀公因为好奇,和大臣们紧追不舍,最终神兽负伤被抓。鲁哀公和大臣们请人辨认,才知晓这是麒麟。鲁哀公将麒麟带回去疗伤,但麒麟因惊吓过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
麒麟是天下第一仁兽,也是圣王的象征。相传,孔子听闻麒麟被捕后,感怀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因此辍笔不再写《春秋》,并在两年后辞世。
无独有偶,《荀子》记录了一段孔子同鲁哀公的对话,也与麒麟有关。鲁哀公对自己戴的冠帽非常重视,甚至超过*治本身。有一次,他向孔子打听舜戴的礼帽样式,孔子不回答。鲁哀公问了三次,孔子仍不回答。鲁哀公无奈道:“您为什么不说话呢?”孔子这才答道:“古代的帝王也有戴便帽、穿便服的,但他们却努力让百姓生存,并厌恶杀人。因此,凤凰栖息在成行的树上,麒麟活动在国都的郊外,乌鸦、喜鹊的窝低头就可以看到。您不问怎么治理国家,却问舜戴的礼帽,所以我不回答。”
孔子想表达的,是对盛世贤王的称颂,以及对当下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痛斥。他渴望恢复周礼,在他看来,周礼是一种可以代代传承的社会文明,它代表西周初期确立的经世治国制度及相关的人文文化,能使帝王仁德、百姓安居、社会风清气正。然而,他的理想在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相继争霸、未来群雄并起的时代背景里,注定得不到实现。
他渴望的复古,不过是回到想象中的繁华盛世中去。
而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盛世不拘于古,也绝不只存在于想象,那些无与伦比的辉煌与炫目,现在的我们正在创造,正在实现!
更正说明
本刊在年7-8合刊中刊发文章《夜郎自大》和《人吞商史》,其中的插画作者署名有误,原文署名“卢泰斌”,现更正为“漫蛙人工作室”。
特此更正。
少年博览·初中版
年9月3日
-
安徽少年博览杂志社初中版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