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脱贫故事驻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TUhjnbcbe - 2025/8/9 9:55:00
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http://www.xftobacco.com/

我叫宋江,是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乡统办(统计局)工作人员。年10月,我主动申请到沙厂乡兴隆村驻村,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驻村两年多时间,我始终坚持真帮实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全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一到兴隆村,我就和乡村干部入户走访,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印象最深的是去五星三组的路上,车开到一半就熄火了,当时他们对我说“你的车开不上去”,我还不信,现在想来是我低估了村里当时的情况。那天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全村的路修通,让老百姓出行方便。在了解通组路硬化工程停工的原因后,我及时向统计局主要领导汇报,并会同沙厂乡政府及施工方召开座谈会协商解决问题,使得停工3个月的通组路硬化工程重新启动并如期保质完工。同时,我积极争取资金80余万元新建基站1个解决全村信号弱问题,争取3台变压器解决全村电力不稳定问题,争取资金万元实施安全饮水提灌工程解决全村饮水安全问题,为户群众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全村水、电、路、网络、有线电视等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满意度较大提高。

未实现硬化之前的兴隆村五星三组路

硬化中的五星三组路兴隆村原属于二类贫困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亩,林地面积亩,平均海拔米。年公安户籍总户数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还有18户42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2.09%,有低保户78户人,五保户7户7人,因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导致贫穷。

宋江与罗福银交心谈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提起平日懒散却又好酒贪杯的贫困户罗福银,在兴隆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年他摇身一变,成了沙厂乡的脱贫典范,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罗福银曾是人见人厌的“烂酒鬼”,当我了解到罗福银家的情况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从精神教育感化入手,着力解决“扶贫先扶志”问题,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让罗福银一家真脱贫。于是,在帮扶过程中,我不是简单的拿钱拿物,而是与罗福银摆家常,帮他寻求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我决定动员罗福银家发展肉牛养殖,还争取到元扶贫资金,但当时罗福银还是不愿意,通过多次交心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罗福银才答应养牛,同时我还为罗福银家解决了公益性岗位护林,每月元工资,并且动员其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这样一来,罗福银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和帮扶干部的精准帮扶下,转变观念,自强自立,通过发展养牛,脱了贫并向致富路上迈进。

最近去走访罗福银家时,现在他不仅养牛还养猪。闲聊之余,他告诉我:前几天他卖了一头猪价值多元,转手又将这钱买了一头母猪,还剩多元,现在娃娃些出门务工,家里面都开上小轿车了,感谢书记你帮我们全家摆脱了贫困。”

狠抓产业发展,脱贫成效显著。作为第一书记,我深知如期脱贫不难,难的是如何继续巩固脱贫成效,稳控不返贫、不致贫风险,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才是脱贫任务的重中之重。当时我和村干部在聊天的时候说:“兴隆村有高海拔的优势,是不是可以种些反季节的东西,如蔬菜这些?”,有的村干部说:“这个想法倒是可以,不过谁来种?地块哪里出?种出来又卖给谁?”我知道要是叫老百姓来种菜或者是把土地流转出来给公司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想这毕竟是一件老百姓受益的事情,再难也要去试一下,我与刘泽祥副主任一拍即合,决定一边组织外出调研引进经营主体,一边积极召开群众会宣传政策。在群众会上,有的老百姓还是不同意把土地流转出来,特别是双山组的贫困户刘泽文坚持说要种玉米。因为我是从农村来的,知道种植玉米的辛苦和收益,我就给大家谈种植玉米和蔬菜对比,耐心给他们细算收入账,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于年初,成功引进贵州宏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发展种植高山冷凉蔬菜亩,老百姓以每亩元把土地流转出来,年底又以每亩30元参与分红,并且优先参与蔬菜基地务工,公司每年还拿出1万元帮助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兴隆村还成功流转亩土地发展茶叶种植;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原有亩猕猴桃、亩杜鹃花育苗基地的管护,巩固好传统烤烟年种植0亩左右。组织困难群众到茶叶、蔬菜、杜鹃花育苗、烤烟基地参与种植、除草等务工余人,增加群众收入。仅年,农户就获得土地流转费72万余元、务工费余万元。同时多渠道拓宽群众致富的路子,积极动员户群众入股兴隆村党支部领办的贵州百里杜鹃沙厂乡丰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西瓜种植、养鱼等。年底,兴隆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驻村两年多来,我始终认真履行驻村帮扶工作职责,理清帮扶思路,结合“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标准,因户因人施策,切实改变了全村贫穷面貌,真正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来源百里杜鹃

编辑韦依

编审周文君施昱凌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脱贫故事驻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