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彝家兄妹的脱贫故事天眼新闻
TUhjnbcbe - 2025/8/3 18:53:00

彝山有花鸟,

同名为杜鹃。

落红沃瘦土,

啼血亮了天。

黔西北高原有个五A级景区,叫“百里杜鹃”,二三月间群英缤纷,煞是好看。为便于保护开发,专设了一个管理区在此,属毕节市。当年红军过这里,至今流传“兵不进祠堂”和“斗粮葬红军”的鱼水佳话。前者是说红军战士宁愿露宿,也不进渎彝家神圣的祠堂,后者乃道彝家人以一斗粮食为资,请毕摩超度和安埋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毛主席《长征》诗里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说的就是贵州毕节。彝族的“彝”字就是毛主席定的,原叫“夷族”,他改成了“彝”字,此字“房子”下面有“米”有“衣”,希望彝族人民早日脱贫致富。众所周知,乌蒙山是中国贫困程度最深的两个彝族人民聚居地之一,然而正因为这里偏远闭塞,土地贫瘠,才保存了“百里杜鹃”这个世界最大的天然花园。    就在百里杜鹃管理区的大水乡鞍山村,有个叫大坡脚的地方,杜鹃林边有个十来户人家彝寨,寨中樊家几代赤贫,两弟兄分别有一个儿女,哥哥樊秀康,妹妹樊秀英,都属蛇,妹比哥小一轮。旧社会,儿子称为“读书的”,姑娘称为“放牛的”,可樊秀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阿爸阿妈含辛茹苦,养羊子抚出她这个女“秀才”,并当了干部。说起来,哥哥还是妹妹的老师呢,但樊秀康早年代了一阵课后,便务农至今。

您或许知道《兄妹开荒》。今天,请和我一道听听这对彝家兄妹的脱贫故事吧。  说来痛心,樊秀康幼年丧母,还没断奶的他不懂事,母亲都断气了,还扑上去要奶吃。人还未过中年,一周年内,他妻子、父亲、大儿相继离世。先是妻子肺病加重,一连入了13次院,尤如阎王爷连下13道催命令牌,最终撒手而去。接着,老父亲无疾而终。秀康还没缓过神来,长子骑摩托又把命丢。  樊秀康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三娘五次三番来家开导,人死不能复生,你不能丢开剩下的儿女不管!逝者已逝,生者坚强,哥,以后全靠你自己了!”  在当地,姑姑叫“娘(nⅰāg)”,樊秀康随孩子叫妹妹“三娘”。  这以前,父老妻病,地少人多,秀康家几度滑到贫困边缘。妻子治病,新农合报销的不算,秀康自己数出去的四万多。农村人能有几个四万,这一回,他真的是不得不成为贫困户了。  “有人认为,当贫困户好啊,因为国家有照顾。但是,这可算不得三娘对我的照顾。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只要是我这个样子,国家都会管!”  自家有个妹子管全区扶贫,也许在别人想来,樊秀康可能要掉进钱窝。至少吧,可以像领工资一样靠低保过这一生。  但是,当哥哥摆脱悲痛,侄儿进企业务工,侄女也出嫁后,樊秀英叫哥哥连低保也不要领了,靠劳动求自己一个人的生活,靠勤劳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娘说得对。这一次,我对她是完全没有想法了。”  曾经几次对她是有想法的。  头一回是牵电进寨。秀康哥哥和几个侄儿栽了几天电杆,没得一分钱。秀康后来听说,有的地方栽电杆是有钱的,就找妹子商量,是不是去问一下。谁知三娘说:“哥,咱们自家牵电自家用,栽几根电杆不可能还要国家掏钱!”  秀康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再说当时妹子连副乡长都不是,可能说不上话。也就算了。  二一回是修进寨公路。这时樊秀英已从政法委副书记变成乡长。这条路属于“一事一议”工程,她回寨召集大家商议,提出每个男丁凑两千元修路。秀康当即道:“政府修路,怎么叫个人掏钱?”三娘说:“议的目的,就是要让群众参与国家建设。把路修到家门口,这是方便我们,国家出大头,我们自己也要掏一点!”  “国家也像一个家样……父母也不可能事事都给儿女包办!”秀康这样一想,好吧,听三娘的。  再一回是引水进家。这是三娘从妇联主席调任扶贫主任以后的事了。“大水”是个名,秀康们吃水,得到两里外挑,等得水来锅都烧穿了。早就盼着自来水。有吃有喝,这不是脱贫的硬指标吗?秀康心想,自家妹子当上扶贫头头,看来,喝,是再不用愁啦。可他等啊,等啊,只听这儿来水了,那儿也来水了,偏偏大坡脚的水还不来。直到一年后,自来水才进家门。“三娘啊,我都以为你把我们搞忘记了!”秀康责怪。三娘说:“有水不怕来得晚!既然我是扶贫主任,那就必须先人后己,哪能先己后人!”  秀康不得不服。妹子这是典型的彝家性格。六百年前的奢香也是女性,然而不输男子,连皇帝都对她刮目相看,那是乌蒙彝家的骄傲。妹子虽然为官不大,但事事都不往家里扒,还把成千的家庭、上万的人口,从贫困线下托了上来,使管理区全面实现脱贫目标,秀康也很自豪。    樊秀英可说是临战受命。决战贫困总攻在即,管理区主要领导亲自找她谈话,由妇联主席调任管理区党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办公室(农业局、畜牧兽医局、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局长),主抓脱贫攻坚。

自从当了这扶贫主任,樊秀英更忙,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临近腊月底的一天,秀康64岁生日,做了妹子爱吃的包谷饭和菜豆腐,打电话给她,说,你和三姑爹一定回来吃顿晚饭啊。那是秀康接连失去三个亲人后的第一个生日,好容易才从消沉中挣起,不啻死去活来,浴火重生,有很多话要倾吐。可年近除夕,他这扶贫妹妹,得操心多少贫困家庭有没有饭吃啊!也巧,当天樊秀英去自己的扶贫户家,劝其搬到移民新居里面过年,然而,这户苗族在老家住惯了,说什么也不肯搬,直到深夜才把工作做通。她丈夫在公安局上班,也是加班至晚,因此哥哥这顿饭没得陪他吃。  “秀康秀康,我也要达到小康,不然对不起自己这个名字!”  此时的秀康,已完全走出悲伤,决心摆脱贫困,奔向小康。他说:  “三娘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丢脸的,也决不拖全村后腿!”  樊秀英天天讲扶贫先要扶志,其实最怕哥哥意志被巨痛击垮。她见得多了,不少人之所以贫穷,主要是对生活失去信心,也就得过且过罢了。哥哥在思想上战胜了自己,那就有希望。她知道,彝家儿郎随便是击不垮的,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秀康哥哥是决不会甘心贫穷的,也决不会靠食别人。然而哥哥身体不好,尤其是脑供血不足,不宜干重活了。她给秀康出个主意,如今农村道路好了,哥,你就买个电动三轮,种菜赶乡场吧,活儿不重,挣钱不一定少。  “好,哥听你的!好手好脚的,坐在家中吃低保,害羞得很!”  秀康就办了三分地的菜园,夏种萝卜冬种豌,春卖芫荽秋卖蒜。三娘给他找来些优良菜种,叫他尽量反季节种,做到人无我有。交通方便,只要愿意,天天都有场赶,秀康骑着“洋马儿”,山歌吆吆跑得欢。生意好时,一场能卖近两百元,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几十元也是有的。别人的大棚蔬菜卖不过他这原生态的。卖大棚蔬菜的说:“瞧,我这白菜是化肥种的,既干净又完整。”秀康则说:“我这青菜是农家肥栽的,不信你看,菜根还是黑的。绝对没打农药,不信你看,菜叶上还有虫眼!”人家不买那好看的,倒买他这难看的。秀康将这趣事讲给妹子,三娘叫他好好干,把你这无公害蔬菜,慢慢的卖进城去!  “我能脱贫,全得三娘!俗话说,是亲三分顾,但三娘对我,主要是精神上的鼓励,言语上的支持。”  “我连自己的哥哥都扶不起来,还能扶别人吗?但我又不能只帮他,更不能违规照顾他,否则对其他贫困户就不公平,还有可能触犯法纪。我的职责是帮全区贫困户脱贫啊。老实说,我对我的联系户比对哥哥关心更多。主要是我觉得,不能让人戳我们背脊骨。更主要的是,我相信我哥的人格与能力。他脱贫愿望很强,也有能力脱贫!”  秀康笑道:“是啊!连我都不脱贫,她这扶贫主任是怎么当的?”  一个是自力更生脱了贫,一个是助力群众脱了贫,这,就是这对彝家兄妹的脱贫故事。  也难怪哥哥要赞扬妹妹——  樊梨花,历史上有名的巾帼英雄。樊秀英,名里也有花。梨花带雨,秀英争春。这是一朵杜鹃花,点染了她脚下这片土地,也是一只杜鹃鸟,催耕着她脚下这片土地。被表彰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的她,不愧为万千扶贫巾帼中的优秀一员!    鸣似杜鹃鸟,

绽如杜鹃花。

开到干人寨,

飞进百姓家。

本文作者郑吉平系中共大方县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白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吉平。

通讯员郑吉平

编辑万静

编审李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彝家兄妹的脱贫故事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