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在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千亩稻田内,骏马、火车、火箭、农家小院......近百个用稻草编织的生产生活艺术品摆放在田野上,其形象或憨态可掬,或俏皮可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合影。各种稻草艺术作品紧扣时代主题,百里杜鹃农旅融合迸发新意。
黄泥乡朝门村环境优美,土壤肥沃,种植水稻由来已久。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水稻附加值,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优化种植模式,生态水稻种植已达余亩。这里种植的稻米口感香甜,深受市场追捧,是当地有名的稻米之乡。
当日举行的百里杜鹃首届稻草文化艺术节,以其独特的稻艺展示出厚重的民俗风情,彰显出当地农耕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无限魅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作为稻草艺术节的核心内容,稻田内的稻草造型独具魅力:整装待发的“火箭”、装满稻米的粮仓、美丽的农家庭院……展示出了当地群众喜庆丰收之年、祝福伟大祖国的心愿。
据介绍,本届稻草文化艺术节表现形式新,以浓郁的百里杜鹃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作基础,结合稻文化主题,围绕农耕生活器具、日常生活用具、自然景观等进行创意,展现稻草文化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据了解,此次稻草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地朝门村,依托独有的稻田风光和满族文化,一年吸引不少的游客前来打卡旅游。“目前,全村已有民宿21家,农家乐2家。年,全村光是民宿就给村民带来了超过50万元收入。”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游永彬说。
以“稻”为道,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朝门村正大步走向乡村振兴。
“现在种田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稻田还成了风景,成了朝门乡村旅游招牌,村民大米饭与‘旅游饭’两个饭碗一起端,日子越过越安逸。”游永彬说。
近年来,百里杜鹃管理区聚焦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以农促旅、农旅融合,不断开发新产品、布局新业态,美丽乡村欣欣向荣。充分利用乡村优势资源,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优秀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群众在青山绿水间端好“旅游碗”,吃上“生态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闵建华汪瑞梁
编辑夏民
二审谢朝政
三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