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最早的#杜鹃花#出现在蜀地。
“杜鹃啼血”的典故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就是一个蜀地上演的悲戚故事。而我知道的版本还和大家知道的有点不太一样,更具悲剧色彩。
民间野史传,早在周朝末年,蜀王杜宇爱上宰相的妻子。宰相鳖冷因巫山治水之功劳已颇有声望,于是蜀王禅位鳖冷。
本以为送出江山后,就能携手爱人去田园牧歌、悠然南山。但鳖冷为王,第一件事便下令杀害了那个女子。可怜杜宇既丢江山,又丢美人,忧愤而亡,其魂化为杜鹃,常于暮春在山间丛林飞往,泣血苦啼。有花莫名,受其精血,遂成杜鹃花。
杜鹃仕女图这是由历史长河沉淀下的零星碎片拼凑出的凄美故事。古人们向来喜欢一些逆背自然的“神迹”,借以夸张的手法,去寄托他们自己的忧喜悲愤。
小学生都会背的《锦瑟》那句“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此事。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也是此事。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唐朝诗人成彦何更是直白:“杜鹃花与鸟,怒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直接将这段传闻写成诗。
杜鹃花,因此在几千年前闻名于巴蜀,遍布于西南、东南。
如今杜鹃花在华夏各地随处可见,不少人都忘了杜鹃花是来自南方的传奇娇花。
至于为什么跳出南方,开到最北的北方我们不从得知。
但看过北方杜鹃的人们,都知道北方料峭的寒风,又为杜鹃增添了多少魅力。
雪中杜鹃南方的花,娇艳欲滴,北方的花,却多几分英气。
诚如开头所说,历史记载最早的杜鹃花出现在蜀地,而如今最北的杜鹃节出现在北疆边城阿尔山。
在南方已经艳阳高照的五月,阿尔山的余雪还没化完。杜鹃花就在雪中颤颤巍巍的争相开放。
雪中杜鹃沿着大兴安岭西侧山脉,一路向南,就像是在看两支颜色军团作战。白色的是雪,粉色的是杜鹃,开始是白色占领大面积疆土,越往南走,雪因为温暖的气温溃败,杜鹃花越占领上风。
路上,时不时看到挂满蓝色哈达的祭祀敖包,好似战争的第三者,默默为季节的轮回之争哀悼。
兴安敖包养花的人都知道南花北养最不容易,因为南方花卉多喜酸性土壤,而北方地区的土壤都呈碱性。为何野生的杜鹃花会在北纬48°的阿尔山这样茂盛,没有科学解释。
我个人的猜测和阿尔山的水系有关。阿尔山坐落在一片火山之上,地热资源和矿泉资源丰富,阿尔山养生的温泉、可直饮的甘美矿泉,不仅仅滋养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杜鹃。
五月,是阿尔山的杜鹃嘉年华,往年杜鹃节都是在阿尔山杜鹃湖边举办。
杜鹃啼血,血染杜鹃湖。阿尔山的杜鹃太过浓烈,夕阳下,被杜鹃簇拥着的杜鹃湖都被染成红色。
那远阔的、浓烈的、红光漫天的景象,甚至淡化了杜鹃化身的蜀王杜宇的悲戚,也许啼血的杜鹃也曾放下悲切,一路北上,在北纬48°的杜鹃花海中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