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代禅宗源流略说诗僧药地和尚重
TUhjnbcbe - 2025/2/19 23:09:00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体制的王朝,也是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诗僧创作之多,并不逊于其他朝代。透过清代诗僧作品,为读者展示清代佛教缁众历及僧人文学的面貌,首先介绍的是禅宗的药地和尚弘智,俗名方以智。

清代禅宗源流略说

宋明以降,禅宗临济、曹洞尚能弘扬宗风,绵延传承。明代中叶之后,经世致用学风兴起,禅宗大德例如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博山元来针对当时掉玩机锋的狂禅流弊,倡议回归钻研佛经、禅净双修的修行。

临济衍分出密云圆悟的天童寺系和天隐圆修的磬山系两派;密云圆悟下传汉月法藏、费隐通容、木陈道忞、破山海明。木陈道忞继席天童寺,受清顺治帝礼待,入京说法。除汉月法藏一支被雍正皇帝削去,其他三支仍弘布福建及浙江。磬山系有箬庵通问、玉林通琇、松际通授等高僧。箬庵通问开法于杭州理安寺、住持镇江金山寺。玉林通琇被顺治帝尊为国师,入京传戒。清末太平天国之乱后,磬山系在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仍绵延不绝。

明末曹洞宗由寿昌寺及云门寺两系中兴;无明慧经主江西寿昌寺,湛然圆澄主浙江绍兴云门寺。无明慧经法嗣有博山元来、晦台元镜、寿昌元谧、鼓山元贤等,继而形成寿昌一系。博山元来主江西博山能仁禅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南京天界寺,开出博山法系。元来法嗣有道独宗宝,宗宝驻锡广州海幢寺,法嗣有函是、函可、开海云一系。慧经禅师门下另一位高徒元贤,主法福州鼓山寺,开鼓山系,法嗣道霈为霖,代相传承。慧经禅师的另一位法嗣元镜禅师,于建州东苑弘法,形成东苑系。传门徒觉浪道盛,觉浪道盛住持南京天界寺,传法嗣石濂大汕,药地弘智等二十七人。

明末清初,受到外族统治,对许多文人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遂进入佛门。天童寺系及寿昌寺系世代以诗风相传,诗僧辈出。天界寺觉浪道盛活跃于江南,其门下方以智(法名弘智)便是著名诗人、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弘智)生平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出身贵介,生于安徽桐城官宦家庭,先叔祖文忠公,父亲方孔炤,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十岁能为诗文,通易佛老庄之学,崇祯七年移居南京,弱冠盛名,结交天下名士,包括西洋传教士毕方济及汤若望。明崇祯庚辰十三年中进士。主盟复社,与黄宗羲、吴应箕等赋诗作文。诗文书画造诣俱佳,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同被称为「明季四公子」,故宫藏收有他的《截断红尘图》。

从明崇祯十七年至清顺治九年,方以智过着流亡生活,先逃难往广州,并改名吴石公避难。《独往》五言诗记述当时隐姓埋名的流亡生涯:

「同伴都分手,麻鞋独入林。一年五变姓,十字九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后在南海令官署任教及重新整理《通雅》旧稿,又写《瞻旻》诗集及《锦缠玉》剧本。顺治三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监国,方以智参与拥立南明永历帝的活动,任职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由于党派斗争,遂退隐于湖南广西交界的苗峒中。永历帝多次召他为东阁大学士,他十次上疏辞退。顺治七年清兵入广西桂林,方以智携子方中履逃往昭平仙回山,于梧州云盖寺落发,曾被清兵搜出,坚拒逼降后获释放,往梧州云盖寺为僧,法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愚者大师等。两年后皈依金陵天界寺曹洞宗的觉浪道盛法师,觉浪亦曾因文字狱被清廷逮捕,后获释。弘智初为报恩寺僧,康熙元年住持新城南谷寺。

诗歌风格

方以智诗歌可归纳为格调复古与慷慨抒发这两类风格,两者统一与融摄。随着人生经历了时局动荡,政权更迭,影响其诗风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在他入京应举前,过着安逸文人生活,诗酒酬唱偏于格调复古;

第二个阶段是在他滞京时期,正值明清交替之际,后南明永历亡,个人际遇坎坷,诗作趋向慷慨悲歌、尽情抒发的遗民心曲;

第三个阶段是出家后,在觉浪道盛启发之下,对诗学遂又别有会心,特别是对「诗可以怨」的体现,也加添一分禅趣。

慷慨悲歌

《乙酉腊月二十四夜》这首七言诗,写于清兵入关翌年的乙酉年,新岁应该是喜气洋洋,这诗却像凄诉一家人愁云惨雾的慷慨悲歌:

「故乡风俗重今夜,儿女班班列堂下。今当树折巢破时,羽毛零落怜枯枝。旅舍檐前一回首,上有白发下黄口。望空翦纸告坟墓,两眼泪接三杯酒。难道年年坐死苦海中,愿为落叶随飘风。」

青原山的十年

康熙二年弘智驻锡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自称极丸老人。继笑峰大然主青原法席,虽隐于禅,仍常与当时文士诗文交往,诗中反映其淡泊静谧的生活,其中有《晚对轩诗》:

「白日有闲吏,青原无惰民,冷斋遗此句,山谷久传真。为粉华光壁,旁烧药室薪。许峰还此愿,种树和阳春。」

首句「白日有闲吏」讥讽清朝官吏,明显对新朝不满。「冷斋」指宋朝惠洪,「山谷」指黄庭坚。惠洪在《冷斋夜话》中常引与黄庭坚交往事,借两人比喻自己虽是僧人仍与文士交往。

弘智为张怡作画《截断红尘图》并题上的款识,情景交融,禅趣盎然:

「截断红尘石万寻,冲开碧落松千尺。特地为中峰拈出,拈箇什么?可惜!可惜!无可道人。」

青原山这十年禅机虽悟,俗景犹牵,清朝认为他的讲学及舆论活动忤逆朝廷。康熙十年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卒于舟中。清代文献对弘智罹难细节,避而不提,也有认为是自沉江中殉国之说,三年后其子方中道亦被捕。

清代文人王夫之与弘智交情甚笃,闻其死讯撰《闻极丸翁凶问,不禁狂哭。痛定,輙吟二章》:

「长夜悠悠二十年,流萤死焰烛高天。春浮梦里迷归鹤,败叶云中哭杜鹃。一线不留夕照影,孤虹应绕点苍烟。何人抱器归张楚,余有南华内七篇。」

「春浮」指「春浮园」,王夫之误闻「传闻薧于泰和萧氏春浮园」以为弘智死于春浮园。「败叶」是指王夫之居室「败叶庐」,「点苍」指永历帝败死云南,「南华内七篇」指弘智著作《药地炮庄》九卷。

一代才子最终「一线不留夕照影」,却为世人留下诗文瑰宝。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代禅宗源流略说诗僧药地和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