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山魂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守山人
TUhjnbcbe - 2025/1/27 23:21:00
治疗白癜风去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从祭山到爱山,从狩猎变为守山;

从青涩到迟暮,一腔热血巡护山间;

从攫取到开发,探寻人与自然和谐之道;

远离都市,远离繁华的他们,

巡护山林二十载,

只为守护大熊猫的生态家园。

年,都江堰市成立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年,首批走进保护区的都江堰管护总站工作人员们,开启了漫长的守巡山生涯。

今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我们将目光投向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守山人,探寻坚守背后的故事。

“最后”的向导

GiantPandaNationalPark

01

向导刘素康:“我要一直爬,爬到我爬不动为止”

刘素康的老家在虹口深溪沟,屋后便是原始森林。年以前他靠打猎、伐木为生。年,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现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打猎、伐木被逐渐禁止,他便在政府划分的种植区域内务农,去城里打工。“种厚朴这类的草药,每天打点零工。”这样的改变让刘素康很不适应,但生活还得继续。

年与首批走进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一次偶遇,将刘素康拉回了这座山里。

保护区初期巡护目的,是摸清“家底”,通过粪便去查清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年4月,第一次野外巡护,刘素康被临时聘为向导。

那次巡护,遭遇蚂蝗围袭;首次发现大熊猫粪便,却偏离线路迷路又遇大雾,方向全失……还好有刘素康。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带着巡护队员化险为夷,“一战成名”。

21年来,刘素康“守护”着巡护员,也耳濡目染对山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索取,而多了一份守护的爱。

“我就喜欢和他们一起巡山,找熊猫粪,看羚牛、猕猴、珙桐、杜鹃花……从以前偶尔一次看到,到现在越来越常见,我就觉得很开心!”

尽管现在已到花甲之年,左耳有些失聪,但身体还硬朗的他不顾子女劝阻仍要继续。“我要一直爬,爬到我爬不动为止。”

02

猎户杨良坤:“花熊你走得了嘛,紧到吃”

想一直爬下去的,还有由向导转为巡护员的杨良坤。

一次巡山,离他不远处,一只大熊猫正坐靠在一个大竹笋边,用力撕咬着。

“你走得了嘛,紧到吃。”离大熊猫20米开外,杨良坤嚷了嚷。大熊猫看了他一眼,爬起来就走,很快消失在丛林中。

杨良坤生在深山,长在深山。父亲生病行动不便后,11岁的他便开始分担家庭重担,种雪山大豆,挖笋,狩猎,茫茫山林曾是他的猎场。

八十年代,二十多岁的杨良坤第一次当向导,带着当时的林业局科考队员进山里,他发现这群人有点怪,“都是城里人,来大山里一待好几天,记记写写的,也不知道图啥。”

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不能砍树、不能狩猎、不能挖笋……“禁止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违反了还会罚款。”杨良坤心中也曾有过抱怨和不解。

但多次参与野外巡护后,“绿水青山”、“生态保护”这些词在杨良坤的脑海中变得具象:山更绿了,野生动植物繁盛了,“感觉很有生气。”

专家的真爱

GiantPandaNationalPark

03

植物专家朱大海:“那次,我们什么都经历过了。”

朱大海有着一长串的头衔: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拔尖人才。但他更喜欢被称为植物专家。

这位以特殊人才引进到都江堰管护总站的江西人,众人时常称他为“行走的植物百科全书”,整个都江堰片区记录的高等植物余种80%以上他都认识。

年5月,朱大海带领一支10人队伍,进入核心保护区光光山探路,这是5.12地震四年后的首次。

艰险远超预料。预计12天的行程,每人背负近60斤的物资。回忆当年,朱大海说,“那次,我们什么都经历过了。”

拍照记录时滑倒,左手被尖石划出一道深口,鲜血直流;

没有桥,齐腰深的水也只能趟,双腿泡得白肿;

手脚并用爬超80度的陡坡,不时有石头滑落;

第六天下午5时许,登顶。半夜,积雪压垮了帐篷,贴在队员们的胸口上。大雪封山了。

第七日,被困中。山里无信号,只有一台卫星电话,供每日给局里报平安。

第八日清晨六点,天,终于放晴,可以下山。一位队员晃动手机,突然找到微弱的信号,大家赶紧打电话向家人报平安。电话那头听到一声“喂”,信号便已断掉。

四位七尺男儿,听到喂的一声时,泪流满面。朱大海也没忍住,悄悄转身,拭去眼角的泪水。

这十天的特殊经历,也成为了朱大海笔下的“生死十日”。

毫无疑问,巡护是一项辛苦又危险的工作。

“山下是5G时代,山上连电话都打不了。”朱大海所在的龙池管护站,条件最艰苦,无电无水无信号。“去年才牵进来一根网线,能上网,打不了电话。”电靠太阳能,阴雨天缺电就只能早点钻被窝。

朱大海不是没打过退堂鼓。他的爱人,是向导刘素康的女儿。当时小朋友生病要动手术,需家长签字。妻子拿不定主意,却怎么也联系不上朱大海。等朱大海从野外巡线回来,小朋友都已出院回家了。

妻子见到他,哭着问,“你为什么要干这一行?”被妻子灵魂拷问后,他曾跑到领导那提出辞职。但回家睡了一觉,又后悔了。“还是舍不得。”

04

巡护员梁红英:“想变成一株小草,融入大山的怀抱。”

毕业于四川农大的梁红英,今年已51岁。作为女巡护员,梁红英坦诚自己一直很亏欠家庭。儿子出生4、5个月,她就进了山,想打个电话要徒步几公里,“电话还没接通,自己就先哭成泪人。”

但在得知大熊猫从濒危变为易危后,她也很释怀。这些年的守山护山,“虽是沧海一粟,但水滴也汇成了大海,很是值得。”

她说,她把青春献给了大山,她百年后,想变一株小草,融入山的怀抱。而令她心慰的是,新鲜血液正在加入。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巡护队伍,老一辈守山人的精神深深打动着这些年轻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接过守山的棒,守护好大熊猫的家园,有担当,永不言退!”

金山银山的转换

GiantPandaNationalPark

05

副书记王贤祥:“把灵芝卖到美国去”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飞虹社区的党委副书记王贤祥嗅到了发展契机。

去年,社区支柱产业猕猴桃滞销,社区干部曾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转型时发现,飞虹社区所在的元宝山发现过野灵芝,当地气候土质适合灵芝栽培。

目前管护站联合入口社区开展了灵芝和赤松茸的试点培育,灵芝的国际级权威认证也已经通过。

▲王贤祥(右)抱着纯野生熊猫灵芝

一手试点培育,一手进行国际认证,开拓国际市场。与美国公司合作,拿到订单再大面积推广。因为产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收购价要高出市场价30%。

“灵芝我核算过,一亩地一年有1~元的纯利润。赤松茸的品质能卖到15、16块钱一斤,是市场价的两倍。教会居民种植,又是一条增收致富路!”王贤祥的眼里如浩瀚星辰,闪闪发亮。

06

居民巡护队:“央视都来报道过了”

在飞虹社区内,还有一支建立于年,由社区的居民自发组成的巡护队定期巡护。辖区内共有6条巡护线路。通过划定保护小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开展人工巡护、进行红外监测等措施,区域内再无狩猎、打笋、盗伐等破坏森林生态的违法行为。

“央视都来报道过。”王贤祥自豪的说,今年通过红外监测统计,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年之前增加了13种。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生态环境的变好,让飞虹社区的居民尝到了甜头。当地社区群众收入年人均增至了2元,社区旅游人数年达50万人次,人均旅游收入达元以上。其它林业产业、猕猴桃年人均收入达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在飞虹社区已然实现。”

山风轻轻吹,青山高巍巍。

21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大熊猫种群数量,从6只增为14只,川金丝猴数增为只。目前,已记录动物总数达种,涵盖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4种。已记录植物总数种。

位入口社区村民,52位管护总站员工,共同组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的保护大军。

正是他们,以“不负青山”的情怀,守护着绿水青山,用生命岁月和一个个平凡而温暖的故事,让野性的大山,有了动人的山魂。

而青山,定不会负人。

--

红星新闻网爱看头条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指导:李天翔监制:石碧川

总策划:王一兵赵若一

记者:王继飞李慧颖

视频:黄佳琪古单宇陈俊州张璐辉编辑:严诗琪

素材来源: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魂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守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