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7法则#
无论你是想提高学习成绩,还是想在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给我10分钟,这篇回答会告诉你如何在碎片化时代保持高效学习。
高能预警,本文六千多字,纯手打,从构思到成文用时三天。建议速读与精读形结合。认真看完,我有信心帮你提升数倍的学习能力,从底层逻辑打通你的任督二脉。
如果你对学习没有目标,如果你读过的书总是头脑一片空白;
如果你花费大量碎片时间,但学习收获很低,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很弱。
这篇问答,就是给你最好的学习宝典。
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所谓“积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无途。
——卡耐基
01
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一个贫困的农家小孩跃迁成世界知名大学者,靠的就是勤能补拙,珍惜时间到了几近苛刻的程度:会议上、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就连步行上,头脑一刻都未停止过思考。
生病住院期间,凡是输液的时候,一定是右手写文章。坚持不懈地写,写出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牛棚杂忆》等著作。
董遇,自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是魏国著名儒宗。他对《老子》、《春秋左氏传》非常有心得,并写了一本《朱墨别异》书籍。
当读书人想向他求学,董遇拒绝道:“你自己应该先读上个百遍,书读多了,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了”。读书人说“我们竭尽所能学习,可就是挤不出时间”。
董遇说“应该利用好‘三余‘来学习。那‘三余‘是什么意思呢?董遇解释:“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空余时间,阴雨连绵的日子,是农作的空余时间啊!”
鲁迅,字豫山,后改豫才,在文学上和思想都有极高造诣。也是一位珍惜时间的伟人,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全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在北京时,他的卧室里,放着这么一副对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鸥之先鸣”。大意是: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
墙上还挂着他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在《朝花夕拾》写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是卧室里的这副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珍惜时间,鞭策自己,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写下《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流芳百世。
02
用碎片时间学习不等同于碎片化学习!
用碎片时间学习不等同于碎片化学习!
用碎片时间学习不等同于碎片化学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要怎么做到碎片时间学习之前,首先我们弄清楚一个个定义,什么是碎片时间,什么又是碎片时间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碎片时间,顾名思义就是一大块时间被撕碎成七零八碎,好比是衣服的边角废料,看似不起眼,但一天下来,这些碎片时间也能汇聚成2、3大块的时间块。
比如刷牙洗脸、上厕所、坐地铁、排队候车、逛街,吃饭、洗澡等等,这些时间也被称为“时间黑洞”。
再来看碎片时间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把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学习,但是学习的效果却是因人而异,有高质量的学习,也有低水平的勤奋。
而碎片化学习,看起来跟碎片时间学习好像差不多,都是利用非整块时间进行学习,看似管理时间,但学习效果却未如人所愿,比如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下。
归根结底你没有用整合思维整合碎片时间学习。
什么叫整合思维呢?
要知道整合思维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松鼠过冬之前就做三件事,找松塔、捡松塔、放松塔,放到哪儿呢?放到它自认为安全的树洞里。于是,一路捡一路放,存放的松塔也是蛮多的。
但冬天真的到了,因为树洞太多,忘记了放松塔都具体在哪些树洞里。结果怎么样了呢?只能去吃离它最近的树洞里为数不多的存粮。
可想而知,松鼠这个冬天过得有点难过呀。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想,既然这个冬天不好过,那下次过冬的时候,做好标记,这样就不会因为忘记而挨饿了吧?
很可惜的是,松鼠把上年的习惯:捡松塔,放松塔,挨饿过冬的游戏周而复始,玩了一遍又一遍,永远都处在低水平上的勤奋。
小伙伴们肯定会想,这松鼠也太傻了吧,是我肯定就不会这样。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环顾我们周围,是不是有些人惜时奋斗了一辈子,却依然还困在人生窘境之中,而有些人惜时改变了人生命运,活出了精彩人生,过上幸福生活。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用整合思维整合你的碎片时间学习。
整合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把碎片时间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整合到一个目标上。
碎片化学习是怎样呢?比如说,在碎片时间,只要看到好的文章一律收藏。所以碎片化学习就只做两件事:搜集信息,收藏信息。
搜集、收藏只是一个单点信息处理工作,也就是你只是简单处理了单个知识点,是浅层加工。我们之所以这么爱干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的天性是懒惰的,远古时代为了保存能量,生存的本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
也正是因为我们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这要求我们要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生而为人,我们厉害在哪里?我们厉害就厉害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主要功能是思考,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动脑思考,就相当于投资自己的大脑;大脑同样遵循着“用进废退”原则,你越用,脑子越灵光,越偷懒,就会生锈。
很多人还是会说,我也有动脑子啊,可为什么学习效果还是那么不尽人意。
这就涉及到其中的一个底层的逻辑思维,整合思维。
我们把收集和收藏行为,称为本能,也可以视为做了筛选的浅层加工。但是整合思维却是一个深度加工的过程。
整合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03整合思维与框架思维
1.用知识树框架整合碎片时间学习成果
正如文章一开头说的古代文人,他们都是连碎片时间都不放过的人,真是因为惜时如命,才会有如此卓越成就。
可是我们也知道,同样惜时如命大有人在,可是学习效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学霸和普通人的存在,这其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秘密就是学习高手拥有完善的知识树框架。
《高效学习7堂课》知识树框架是什么呢?你可以想象成一棵树。你可以把某一领域或者某个关键词作为一棵树,我们根据这个领域的重要问题比作树枝,根据主题的不同看做是树叶。这么一说,是不是有点绕,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很多人之所以会出现“打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什么梅”,问题就出在不会看书。
我们是如何看一本书的呢?不懂门道的人,是一拿起书来就猛读,从第一页开始看,逐字逐句的看,一字不落的,这才叫看完一本书。
简单易懂的书还好说,能够顺利读完,但是要他复述,也未必能够抓住重点。
要是碰上砖头一样厚的大部头,估计很多人一看到,就已经产生畏难情绪,觉得完成阅读任务简直遥遥无期,心里上演不亚于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一看秒放弃。
那正确的阅读姿势是怎样呢?
第一步,检视阅读,把握整体脉络。
之所以有人秒懂,秒人懵,就是因为读书第一步就开始错了,这也是我们强调的搭建知识树框架,它的作用就在于你从宏观视角俯瞰这个这本书全貌,而不会导致你片面了解某一片段的微观视角。
具体怎么看呢?
检视阅读,也叫泛读。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角度在十分钟迅速把握一本书的整体脉络,从而决定是否要精读这本书。
1.封面:书名和副标题
书名就是整本书的灵魂,而副标题是对书名的补充说明。
2.书的腰封和作者介绍、封底
通常来说腰封相当于这本书的精华,很多出版社为了让这本书好卖,都会在书的腰封上做足了功夫,就是让你在短时间内抓住你的眼球,从而吸引你拿起这本书。要知道每年出版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作者也是相当可参考的一个维度。一般来说作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都会有特别硬核的其他牛人帮忙推荐。
大咖推荐语有些是放在腰封上,有些是放在序的前面,有些则是放在封底,也就是书的最后一面。
要是都对这个领域的作者或者牛人都不认识,我们也可以通过百度下也是可以轻松得知这人的各项资料。
3.序言
很多人很多人连序都不会看,其实这也难怪。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都没教过我们,我们都是习惯从第一篇文章开始看,教科书也没有序,所以很多人压根就没想过看序。
但是序言才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之一,因为序言凝缩了一本书所有的核心。描述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本书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书籍的主要内容和各章的总结等。
4.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整体构成,是整本书的逻辑结构和主线。这里写着本书的各级标题,看完目录便能掌握一本书大概的内容。
一本好书的目录,逻辑结构是清晰严谨,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一本书的目录就是作者的思路,而你可以做的就是以读者的思维尽可能的还原作者的思维。
当你把目录和序言看完,其实你已经把整本书的80%都萃取到了,我们接下来还要有更多的信息进行补充。
5.后记/结语
后记,是对全书进行再次总结概括。通过阅读这些地方,你就能提出或者解决自己要阅读这本书的问题,以及确定自己读书的详略和主次。
6.豆瓣
豆瓣上有许多瓣友把自己的看完的书写一篇书评,有长书评和短书评,你都可以通过浏览他们分享过对这本书的看法从中略窥一二。
从6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把一本书的整体框架就已经搭建好了。你看,即使你没把一本书从头看一遍,你大概八九不离十的把这本书的精华都吸收完了。
10分钟时间可以做什么?我们按照上面的做法做完之后,其实就可以视为看完一本书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可以帮助我们在零碎的时间内挑选到一本好书,尽可能的高效率的学习。很多人总是对看书有畏难情绪,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没挑选到好书,这本书不适合他目前的认知水平,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对看书有误区。
总觉得看书要从第一章看到最后一章,才算是看完一本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很多专家或者阅读高手说自己一年之内看了-本书,并不是真的从头看到尾,而是针对自己的阅读目标,通过目录直接翻阅到解决问题的信息部分,就已经可以当做是看完一本书。
当然直接翻阅到自己想要的部分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实用类的工具书,前提是不包括文史类的。
工具类的书比如说新华字典,你是为了查那个字的意思,先从部首,或者拼音,直接定位到你想要的那一页,查看解释就可以。这样就完成了我们的阅读目的。
记住,阅读的目的不在于你看书的数量,也不在于你看完。我们正确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要带着阅读目的,主动去寻找跟这个问题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去观察。
我们读书要做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层,先弄懂书里讲的内容,他们会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比如顶级的费曼学习法,把新知识先处理消化。这也是大部分普通学者就是这么做的;
而真正的学习高手呢?不止步于此,他更看重的是思维方式。这就涉及到第二层。
第二层是观察,观察这个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去切入这个问题,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的思维模型又是怎样的?这个知识与我之前的库存的旧知识可以建立联系吗?这种思维模型可以运用到我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去吗?
当你有了这种认知之后,并有意识的去运用,那么你慢慢的就会拥有一种叫做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就是迁移能力。底层逻辑去套用到你实际问题去验证,那么即使你一年只读几本书的效果,也远远大于你一年读本书。
所以我们不要追去数量,更多的是质量,我们要深挖一个知识点,当你把一个知识点吃透的时候,你会发现,知识真的原来有用!
说了这么多,主要探讨的是当你有了一个知识树框架之后,你就能整合你的学习成果,何以体现呢?我举了一个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例子,通过检视阅读在碎片的时间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内容与精华。你看,在短短的10分钟,我们就相当于阅读了一本书,并且体会到检视阅读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帮助我们筛选好书,节约时间成本。
2.把零碎的碎片时间整合到一个目标上
在这里,我们需要说两个问题,一个是碎片时间,另一个是目标。首先来说下碎片时间。
第一步是:找出你的碎片时间
大家都是24小时,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很多事,而有些人做的事却很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碎片的时间,要知道,碎片时间也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一年的时间就可能比别人的多做好多事。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碎片时间呢?建立一个日程表,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佳。通过一周或者两周的追踪记录,把我们的工作生活的行程记录的非常清楚。
首先我们把大块的时间找出来,职场人士就是工作时长,学生就是在学校上课学习时长,那么其余时间都可以算作是碎片时间,比如你醒来刷牙洗脸,排队等等。把这些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把时间压榨到极致。
然后我们得知道碎片时间看什么?
这就涉及到你的目标问题,很多人之所以勤勤恳恳,碌碌无为,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早点为自己设置一个人生目标。
对于学生党来说,还很好理解,你的目标最终就是通过高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你的目标很明确,所以平时干的最多的就是学习老师讲授的课程并消化内容。
但是对于职场人士就不同了,有些人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换句话来说,你在刚进职场的时候,什么经验都没有,只有理论,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所以刚毕业的头三年,你是成长的最快的时候,你什么都要学,要摸索,要实践,要验证。
为了匹配这个岗位,你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很多技能,这些技能学会之后,你才真正在这个岗位站得住脚。
但是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呆久了,你觉得熟悉到不能再熟悉,好像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有种天花板的时候,其实他早就停止学习了。
在这个时候,他会开始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这就说到我们的第二步,找到你的目标。
其实,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就可以试着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做什么事情会产生心流。
心流,顾名思义就是让你忘记时间的存在,忘记周遭的一切,你是享受做这件事,做完这件事还意犹未尽。所以鼓励大家多尝试,多挖掘。早日为我们人生做规划。
当我们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一开始的时候,你会有意识地利用碎片时间去投资你的兴趣,接着,你每天都要做,一天不做就难受,到最后如果这件事要从你生命中割舍,你都会有种死的感觉,已经可以说的上狂热或者痴热。
所以我们碎片时间只是一个维度,但更为重要的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愿意每天具体怎么做?
长远的目标都是每一天累积而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每一天脚踏实地,围着一个目标去推进。
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些都是积累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前提是始终如一为一个目标而奋进。在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之前,可以多试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沉没成本代价很低,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代价就非常高。
所以尽早找到自己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并利用零碎的碎片时间
3.用大块时间系统学习,碎片时间随时温习
很多牛人看书看的又快又准,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树,所以市面上的很多书籍对于他们来说,书中的内容很多都是旧知识,旧知识就是你已经掌握的知识,你看到旧知识当然会很快阅读,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又不断的重温了你的已有的知识,相当于激活了你知识框架树的某一个枝节。所以我们可以在零碎的时间进行一些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激活的方式有好几种,但最为高效的方式就是用费曼技巧方法,想象你把刚才看到的知识分享给你朋友听,如果你把一个没有方面0基础的朋友都整明白了,那么就说明这个知识真正的被你掌握了。所以我们可以在下课的时候,专门去讲给没听明白的同学,其实真正最大的受益者是你。
我们说了,牛人看书看得又快又准,就是因为有了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树,而这个知识框架树就是需要我们花大块时间系统学习。那要怎么搭建这个框架树呢?我们可以找这个领域的经典书籍,对于有些人来说,经典书籍阅读难度太大,那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先找入门书籍,你先把这个入门书籍的知识框架树掌握好了,你再一步步的进阶。
好的学习方式,需要一遍遍的学习已有的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联系,还会想着这个知识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可以用这个关系怎么跟我的生活搭上关系,这个知识在我生活中哪些方面有关。当你不断地问自己。
因为一个好的答案,从来都不是轻易得到。你要做到不停地追问自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它们就可以这样,它们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模板,终极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当你用这个终极三问这个思维去运用到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就相当于给你的大脑进行了一个脑力健身训练,当你不断地投资你的大脑,其实就已经超过80%的人。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坚持下去。
好,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我们再来总结下今天的课程:
主题是:整合思维整合碎片时间学习
首先我们得知道碎片时间不等于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之所以不值得提倡,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们学习的方式;它是在零碎的时间进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不成体系。
真相是:没有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学习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式,看似学的很多,但你相用上这种某项知识的时候,却发现突然短路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知识框架的知识点就像零散的珍珠,只能在特定场合下一次性使用,而不能串起一大串。
既然得知碎片化学习的危害,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源头做好措施,有3大妙招。
1.把碎片时间整合到一个大目标,并赋予意义。
结构化思维就是可以把我们平时零碎的知识整合到一个大目标,这样我们目标就不会偏离的太离谱。
2.用大块时间系统学习,碎片时间随时温习。
要想获得有个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是沉浸式学习,之所以牛人看书看得又快又准,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知识框架树比较完善,而他们的学习就是碎片学习,看到新鲜的,新颖的观点案例等,迅速补充到知识框架树,不断升级迭代。
3.整合思维整合碎片时间的学习成果
我举了一个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例子,告诉大家知识树框架是如何搭建,正是通过知识树框架使的我们在碎片时间快速掌握一本书的重点、主要内容和观点,而这就是知识树带给我们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