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
TUhjnbcbe - 2025/1/2 16:55:00
中科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想知道不同物种新生儿是否可以通过产前学习识别来自外界的声音。

而众所周知,人类胎儿在第30周左右就开始对空气传播的声音做出反应,特别是到第32至34周时会更多地对母亲的声音做出反应,此时的胎儿已经具备受刺激学习的能力,从这个阶段开始,胎儿可以区分不同的元音,男性和女性的声音。

一位瑞典新生儿参加了一项实验,通过吮吸奶嘴的频率表明新生儿可以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后分辨出来自母亲的声音

于是,“胎教”也由此应运而生,现在不少尚在母亲肚里的胎儿,可能连外面的世界都没亲眼见过,但通过家长绘声绘色的讲解,仿佛已经环游了一遍世界。有些家长甚至想让生下来的孩子直接开口叫“爸爸”或“妈妈”,那可能得问问陈塘关主李靖了。

由于正处于发育中的胎儿大脑并不完整,所以胚胎的学习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有研究表明产前学习也仅限于声音的旋律、节奏和响度。也就是说,在胎儿时期放一些特定的音乐确实可以让胎儿记住,在他们出生之后会直接“继承”先前在胚胎中积攒的经验,表现出一定的声乐天赋。

音乐胎教

与之类似,科学家发现在某些鸟类群体中同样有产前声乐学习的行为,只不过,它们之间传递的是一段“生存密码”。

早在年,澳大利亚的行为生态学家黛安·科隆贝利-内格雷尔在野外记录鸟类的叫声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正在孵蛋的母鹪鹩时不时会对着巢里面的蛋发出一段鸣叫,并且次数还比较频繁,这让黛安感到非常疑惑,因为雌鸟在孵蛋时应该要尽量保持安静,才能避免吸引捕食者的注意。

黛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一只母鹪鹩

为此她猜测这一行为可能有着其他的意义。于是黛安开始了长期的观测工作,事情果然没那么简单。

在鹪鹩的幼鸟出生后,雌鸟几乎每天都会捉来虫子喂养,但在这一群嗷嗷待哺的鹪鹩幼鸟中,却很突兀地混入了一个杜鹃科的幼鸟,也在那叫唤着希望得到鹪鹩妈妈的“投喂”。

一只篱雀喂养的杜鹃鸟。

(杜鹃鸟会在很多鸟类巢穴中产蛋,不仅只有鹪鹩一个受害者)

看到这,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母鹪鹩人美心善,别人家的孩子也照养不误,但实际上,这些杜鹃科的雏鸟是被它们的母亲偷偷塞到巢里的,简单来说,这些杜鹃科的雏鸟就类似于“寄生虫”,在别人家大吃大喝。

我国古代《诗经》中所说的“鹪鹩生雕”,就描述了杜鹃科鸟类寄生鹪鹩的故事,意思大概就是在鹪鹩这种小鸟的巢里居然养出了一只雕,这里的雕当然也不是真的是我们所熟悉的猛禽,大概率是杜鹃科的鹰鹃。

一只被鹪鹩喂养的幼年杜鹃鸟,注意,小的那只是鹪鹩。图源见水印

因此鹪鹩于杜鹃而言,就像是被白嫖的“保姆”。不过鹪鹩也不是傻子,在被骗了一次之后,一些聪明的雌鸟便开始故意对着尚未孵出的鸟蛋发出鸣叫,没错,这正是在向蛋中的雏鸟进行加密通话。

一只雌性鹪鹩在孵蛋时鸣叫

接收到来自妈妈的“声音密码”后,孵化出的雏鸟在乞求投喂的时候会学习孵化前雌鸟的鸣叫,并发出类似的呼叫声,从而让雌鸟明白这才是自己亲生的,有效地区分开自己的雏鸟和讨厌的杜鹃入侵者雏鸟。

这一发现令许多研究鸟鸣的科学家感到惊讶,在过去,它们认为很多学习都是在孵化后才发生的,但随着对鸡和鸭等鸟类的胚胎印记行为研究表明,在孵化期的最后五分之一的时间内,鸟类胚胎其实已经能够对声学刺激产生反应。

同时在对未孵化的鹪鹩蛋进行心率测试发现,只有听到同一物种的重复声音它们的心率才会减慢,其他物种则不然,这也代表它们可以区分不同的声学刺激。此外,它们还能将感知到的声音或叫声顺序进行修改和模仿。

在孵化后的第三天,母鹪鹩的叫声和雏鸟的乞求食物呼叫

这一点对人类的非联想学习模型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因为鸟类,尤其是鸣禽类,与人类获取语言的发育路径和神经组织具有许多相似性,而在未来,或许能够通过鸟类揭示更多人类语言发展的奥秘。

主要参考来源:

1.

1
查看完整版本: 胎教不仅存在于人类,雏鸟在蛋里就能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