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远游他乡多年,是否还记得家乡的麦子黄,
TUhjnbcbe - 2024/12/18 17:05:00

文:鲁班石

昨天,大哥在朋友圈晒图,说是家乡的麦子又黄了,杏儿也熟了。阅文看图,隔着屏幕我都感觉到了“扑鼻的麦香,满口的杏酸。”

“麦黄杏熟”是中原大地的物候景象,也正是我的家乡关中平原所在地的近日景象。

每年端午节前后的一周时间,是关中平原农村人最忙的时节。此时,四声杜鹃鸟飞来,不停地鸣叫着的“算黄算割(关中平原的地方语,等同于’边黄边割’)”的声音,似乎在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要趁着天气好,哪块地的麦子黄了就割了哪块地的,不要等到整片地的麦子都黄了再一起割。那样都黄了时,会忙得割不过来,或者是割得不及时,再遇到变化无常的天气,黄了的麦子就有可能因下雨而受灾减产。

经历过天气变化给收成带来影响的人们,此时不会意炙热的天气,他们不顾一切地顶着毒辣的太阳抢收麦子,而在抢收麦子过程,除了收割脱粒很重要外,把麦子晾晒风干显得更为重要,刚脱粒的麦粒如果晾晒不及时,堆成堆或者是装进口袋,因为不通风,加上天气太热,麦粒就会发热发霉。

以前收割小麦靠人工一镰刀一镰刀的割,然后拉到麦场里脱粒,现在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脱粒,虽然节省了不少劳力,但晒麦子却仍是一道繁琐的工序。

一般麦子割下来,脱粒后要经过持续一周时间的晾晒,这个时候如果是好天气,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麦粒里多余的水分经过毒热的太阳炙烤会被晾晒得干透,就达到可以放心存储的标准。晾晒麦子的季节最怕遇到雨天,尤其是连阴雨。

关中平原芒种时节最常见的天气是雷阵雨,晒麦天遇到雷阵雨的天气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个时候农活多,割完麦子要晾晒,麦地要耕种玉米,种了杏儿的农人还要急着收黄了的杏。早些年间,家在农村的学生,学校里要放芒假,让大小学生回家帮家人夏收芒种,而大小学生做得最多的活就是在家里或家附近的场院晒麦子。

我小的时候每年夏收季节就全帮家里晒麦子。大人会看天气,认为今天天气好,一早就把麦粒晒出来,然后下地去干活。而我就在晒麦场盯着,不时地拿起拖耙把平铺的麦粒拖耙出一道道的小沟,使每粒麦粒都能吸收阳光。

除了拖耙翻晒麦粒,还要会观察天气变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会了我识云看天气的方法。我的家乡在川道,北靠土塬,南临秦岭山脉。大人教我夏天要看南面的云朵,见有白转黑色的云朵漫天滚滚而来,必定一会就有雷阵雨袭来。

知道雨要来,就要抓紧把麦子堆成小堆,再用塑料布遮盖起来。有时候这些事我一个做,但大多时候,大人们知道要下雨,就会提前从地里赶回来,用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些事。如果偶尔心存侥幸,就会被突出其来的大雨搞得手忙脚乱得狼狈抢收。

晒麦子的活我很乐意做,每次拖耙过一遍麦粒,就会有出过一身大汗的淋漓畅快,再喝一碗凉的绿豆汤,或者是饮一瓢井水,浑身透凉感觉爽快极了。

不拖帕麦粒的时候,就在树荫下的席子上,或盘腿而坐,或平躺侧卧,或肚皮贴着席子趴着,翻看一本有趣的课外书,累了就停下来,眯眼看从树叶的缝隙里挤进来的阳光,顺着那光找寻阳光落地的位置,也会盯着树冠,一动不动地侧耳倾听四声杜鹃“算黄算割”的鸣叫声。

中午的时候,大人们从地里回来,除了一身的汗水,走时挂在身后锄头旁的篮子,已经挪到锄头把上,而且变得沉甸甸的样子在锄头把上左右晃动着,虽然怕掉下来用手扶着,但因篮子里装进了东西仍是晃得很厉害,而且很有节奏。

看大人们取下篮子,靠墙放好锄头,不用他们喊,我就会追过来翻看篮子,看里面装了什么好东西,有什么好吃的。掀开篮子里铺着的一层青草,就会发现里面装着东西。那个时候虽然我抱着发现新大陆的心态,但多数在篮子里发现的黄灿灿,憝透了的杏儿。

“麦子黄,杏儿熟”的概念也就在那个刚懂事的年龄时,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

每次摘回坡地边上的杏儿,母亲做饭,父亲不用母亲言语,就会认真地把杏儿一个一个地冲洗干净,然后装进自己编织的小箩筐,摆到小矮桌上。不用父亲招呼,我就尽最大限度地抓起一大把来(其实我那小手最多就能抓二三个而已),然后张大嘴,快速把一个完整的杏儿塞进口中。那个时候,不知道是缺衣少食的原因,还是胃口很好,一直都很嘴馋贪吃。

闻着麦香,吃着熟透了的杏儿,躲在树荫下看书,过一阵起身去翻耙麦粒,不时扬动拴着废布条的树枝,驱赶贪嘴的雀鸟,还有偶尔能吃到五分钱一根的老冰棍……这些是我对童年时家里收麦摘杏的永久记忆。虽然现在身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但每到夏收季节,我都会有意识地利用端午节小长假,与家人一起,或是去附近的村庄郊游采摘,或者是回家乡回味“麦子黄,杏儿熟”的记忆。

在这个“麦子黄,杏儿熟”的时节,不管多苦多累,收获的喜悦总能驱散劳作的疲惫,欢喜的笑颜能会挤掉生活不易的愁容。

1
查看完整版本: 远游他乡多年,是否还记得家乡的麦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