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都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
一个人遭遇挫折,陷身黑暗的时候,喜欢将自己封闭起来,隔离世人,弃绝尘俗,回归心灵,咀嚼痛苦;或是幻想美好,安慰自我,减轻苦痛,麻痹心灵;或是回归故乡,依旁双亲,团聚妻儿,重温亲情,安享天伦之乐,悠游山水之间。古代社会,文人士子羁旅天涯,贬官异地,总有复杂感慨翻涌心头,总有万千情思抒发倾泻,于是诞生了大量诗词佳作。秦观《踏莎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品读词作,总是为词人的美好追求感叹不已,总是对词人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总是被词人心力疲惫、人生困顿的情况深深震撼。上片写词人的孤独凄寂、冷清落寞的心理感受。时令刚好是阳春三月,地点是郴州一家客栈。近处的树林里面传来杜鹃鸟的啼鸣,声音清脆凄厉,声声震荡耳膜,触动心灵。杜鹃叫声,好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似乎隐隐暗示词人,摸爬滚打,焦头烂额,功名无望,前程渺茫,还不如早点回去,早点离开这穷山恶水之地,早点离开这个是非名利场。词人何尝不想回去,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哪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词人连用两个意象“斜阳”“杜鹃”,均是含愁带悲,擦乱人心的景象。斜阳代表一份苍凉、一份凄寂、一份沉落。又一个白天即将过去,又一个夜晚马上降临,昼夜变换,循环往复,流转多少光阴,流逝多少岁月。风烛残年的老年人面对夕阳,会获得一份安详宁静的感触,也会产生风雨沧桑、岁月不多的感慨。仕途遭遇挫折的词人面对夕阳,不仅会追怀流逝的青春年华和美好的理想抱负,还会激发前途暗淡、人生失意的诸多联想,悲从中来,情不自已,严重一点,还会暗自伤心,清然泪下。人们常说,夕阳如血,苍山如海,辽阔壮观的风景,此时在词人眼中却只有悲凉和荒寒。
因为思乡心切,因为羁旅艰辛,也因为仕途坎坷,词人经受长久折磨,早已神思恍惚,不知不觉,产生幻觉,眼前似乎出现一幅又一幅变幻不定的图景,既让人感到新奇兴奋,又让人感到莫名失望。一会儿是蒙蒙大雾笼罩亭台楼阁,一会儿是皎皎月光迷失渡口码头,一会儿又是望断桃源,无处可寻。梦一样的美妙,夜一样的深沉,谜一样的神秘。词人的心神早已分离身体,跳出孤馆,缥纱在高高云端。我们可以理解,亨台楼阁,彩绣辉煌,精美如画,似乎隐喻词人为官京城,安享功名富责的生活。
可是,大雾弥漫,楼台隐没,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早先追求的美好生活早已消散,不见踪影,只留下无穷遗憾和痛楚。渡口码头是指引人生道路的关键,可以指明方向,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可是现在迷失不见,词人的出路在哪里,前途在何方,不知道,只留下一片苍茫。词人是一个找不着北的游子,迷失在夜色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看不见光明,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是怎样的旅程。
词作下片叙事发感,触景生情,进一步抒写词人的失意郁闷之情和思乡念旧之意。自己远离帝京,辞别亲朋,流寓他乡,寄身驿站,不时收到来自家乡的书信。一封书信传达一份关怀,一枝梅花传达一份安慰,词人按说理应感激不尽,倍觉欣慰,可是,这些书信、这些关怀,反而使词人觉得都成了负担,都成了心头之痛。就像用一块块砖头砌成的高高的城墙,重重地压在词人心上。
词人分别借用两个典故,表面是说朋友、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其实更是委婉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想念和牵挂。人总是这样,沦落困境、心情郁闷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亲人和朋友。王维不是有诗这样咏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吗?不说自己想念兄弟们,而说兄弟们想念流寓他乡的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兄弟的刻骨思念。同样,词人秦观也是如此,深深怀想亲朋故友、妻儿子女。只不过,怀想而已,不能回去,书信越多,思念愈烈,离恨也就愈强。
词人说“此恨无重数”虽是夸张,却非常真实而准确地传达出词人的悲苦无奈。一江春水滔滔流逝,一颗心灵离愁翻滚,泪水滴入江河,离恨流入江水,不知道,郴江春水流得走词人几多愁恨,几多思念,还有几多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