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清明节,贾府的人难以回乡扫墓,如何寄托哀思
陈能雄/文
杜宇清明泣更勤,花血缤纷,雨泪氤氲。殷殷催促众耕耘,生作贤君,死念农人。
驿路夜惊欲断魂,梦里时闻,醒后重温。声声归去号呼频,记取遗恩,还扫丘坟。
这是我前年填的一首词《一剪梅·清明啼鹃》,每年清明节前后山间的杜鹃鸟就会彻夜啼鸣,传说杜鹃鸟为古蜀国国王杜宇的魂魄所化,他生前是位贤君,死后仍旧怜悯百姓疾苦,就化为杜鹃鸟,叫唤农民早点耕种。也有一种说法是,杜鹃鸟的叫声有些像“不如归去”,能勾起人们的归思之情。我想,古往今来很多作客他乡的人,在清明节听到杜鹃鸟的叫声,都会心生缅怀先祖之意,为不能回乡扫墓而感到愧疚。
古代人很看重原籍根源,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家几代人在京为官,他们的祖籍远在南京(金陵),贾探春等姊妹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京城,她们并称为“金陵十二钗”,也是对原籍观念的坚守。他们的故土情结还体现在不管身在何方,官居何职,死后都要魂归故里,安葬入故乡的土壤里。贾府安享富贵荣华将近百年,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根在南京。以贾府的财力要在京城郊区附近买几块墓地,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没有这样做。
贾家族人去世后要送回故乡的墓地安葬的,那么问题来了,南京远在千里之外,倘若贾家每次办完丧事就马上派人扶柩回乡,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极为不妥。于是,宁国公、荣国公在城外修造了一座家庙——铁槛寺,用作贾府停灵办丧之处,可以暂时把逝者的灵柩寄放此处,等以后安排专人把各个灵柩一起送回南方。如秦可卿、贾敬、贾母去世后,都是先寄灵在铁槛寺,还有贾代儒并非是贾府的嫡系,他的孙子贾瑞去世后也可以停灵于此处。
在小说中有一句简写贾瑞丧事的文字:“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丧。三日起经,七日发引,寄灵于铁槛寺,日后带回原籍。”这个“日后带回原籍”就是以后派人把灵柩送回南京故乡的意思。在《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中,贾政在丁忧守制期间,亲自把贾母、秦可卿、林黛玉等人的灵柩护送回南方,了结一桩大事。
祖茔远在南方,贾府的人每到清明节就倍加思念故乡,虽然有几房族人住在南京,可以代为扫墓,但自己没能亲自去祭拜,终究是件憾事。贾府的人每年除夕都会到贾家祠堂祭祀先祖,那么在清明节扫墓的日子里,他们又是如何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呢?
所谓“宗庙瑚琏”,瑚、琏是古代宗庙里盛放黍稷的祭器,贾琏这个名字就有特殊的含义,他的哥哥贾瑚早逝,清明节祭祀活动就由贾琏来带领。清明节这天,贾琏按往年的常例预备下祭祀用的香烛果品,他带着贾环、贾琮、贾兰等人前往铁槛寺。他们把祭品摆放在灵柩前,上香烧纸,神情肃穆,虔诚行礼。另一边宁国府的贾蓉也带了同族中人来铁槛寺祭祀,他看着亡妻秦可卿的灵柩,悲伤不已,默寄哀思。
贾府的人除了要祭奠铁槛寺的灵柩之外,还要举行仪式遥祭先祖。这是贾府主子们的祭祀方式,那么府中的仆人丫鬟们在清明节又是如何缅怀逝者的呢?有些丫鬟父母早亡,自小被卖入贾府为婢,有些是没有人身自由,不能到死去亲友的坟前一祭。针对这种情况,贾府会让小厮们代为祭祀,丫鬟们把纸钱放入包袱中,上面写着离世的亲戚朋友的姓名,然后交代给小厮拿到外面烧化。这既是为了方便丫鬟,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贾府的秩序,贾府明令禁止仆人丫鬟们私自在府中花园烧纸钱,这样会很不吉利。
丫鬟们谨守贾府的规矩,不敢胡乱烧纸钱,可就偏偏有个丫鬟触犯了这个规定,她就是潇湘馆新来的丫鬟藕官。藕官会明知故犯,主要是她有难言之隐,她以前在贾府戏班子里演小生,与演小旦的是药官经常扮演夫妻,两人入戏太深,以致于在生活中也卿卿我我的。藕官和药官都是女孩子,假凤虚凰的关系怎好意思让大家知道呢?药官去世后,藕官对她念念不忘,每年清明节都会祭祀她。这一年清明节她在大观园的杏树下偷偷烧纸钱,一边烧一边哭,不巧就被一个婆子逮了个正着。
小说《红楼梦》为我们描绘了贾府这个在外为官数十年的大家族的清明节祭祀风俗,他们在异乡建有自己的家族祠堂,还有多座家庙,不管在外面有多大的产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他们的祖坟却一直都在老家,以前是这样,现在仍旧是这样,将来还会继续把家族的根脉留在故乡。每当清明到来之时,他们遥望故乡,缅怀先人。
故乡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他们可以退守的地方。是以,秦可卿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要想让家族永保无虞,最好是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把家塾设于此处。这样即使将来贾府被抄家,祭祀田产也不会被充公,祭祀费用不会短缺,子孙们也有个安身立命、耕读传家的所在。我们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人会有那么深的故土情结。
古代的交通讯息相对弱后,贾府的人从京城返回金陵,在路上舟车劳顿要花费数十天的时间,而且贾政等人有官职在身,没有空闲回乡祭祖。别说古人有这么多的难处,即便是在交通便利的现代,很多外出创业的人也难以做到年年在清明节那天回乡扫墓。就比如我的老家泰顺,很多人常年在外经商,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两次,有些人在正月里就去上坟了,就是顾虑到俗务过多,怕到时未能如期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