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百里杜鹃管理区百纳乡的九龙山,是百里杜鹃管理区境内的最高山,山地、丘陵、洼地交错分布,山峦重叠,沟谷纵横,自古以来,百纳乡便有九龙胜地、商贾之乡的美称,其中九龙指的便是九龙山。九龙山海拔均在以上,志载黔北诸山皆祖于此,是百里杜鹃管理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传闻因九条山脉像龙一样自,故以“九龙”为名。在绵延的九龙山中,有一个1.万亩的林场——九龙山国有林场。
从百里杜鹃管理区杭瑞高速出口往百纳乡方向行约五公里,便是可抵达九龙山底下,抬眼望去,九龙山国有林场的界碑傲然挺立,其旁一条有些老旧的柏油路蜿蜒而上,又是约十分钟车程,山顶豁然开朗,路也不再弯弯绕绕,望向车窗外,众山俨然变得渺小了,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入秋后的九龙山,其实与别处大不相同,虽然已是秋季,山上却无落木萧萧。林场营地坐落在山巅一片平坦开阔的位置,道路两旁新栽的行道树和半大的松树相互掺杂,办公室门前,一颗苍老的武当木兰碧绿青翠,巨大枝干铺散开来,遮天蔽日。站在营地前的空地上,阵风袭来,只需闭上双眼,便能感受林海听涛。
因为最近集训,林场只有寥寥数人在岗。林场负责人李泽刚,森防员罗贤军、周小平、周慈云。表明采访来意,几人一边热情招呼我们坐下,一边向我们介绍林场情况。李泽刚告诉我们,九龙山国有林场原属大方县大海坝国有林场,直到年划归百里杜鹃管理区管理后,才正式成立命名为“贵州百里杜鹃九龙山国有林场”。挂牌时间虽然不长,但九龙山林场却是名副其实的老林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毁林垦荒现象比较严重,那时候我们这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60%左右,当时很多大树都被破坏了。年,我们林场由原本的大海坝国有林场九龙山工区改为九龙山国有林场,划归百里杜鹃管理区管辖。林场的成立让这里的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这十多年的努力下,我们的森林覆盖率从60%多上升到现在的94.5%。”说起林场发展,李泽刚感慨良多。
正值森防员巡林时间,我们便提出跟随巡防队一同参观林场的请求,罗贤军等人欣然应允。此次巡林之旅,不仅让我对九龙山林场丰富多样的生态物种叹为观止,同时也让我对这群护林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一般每天巡一趟,如果是火灾高发的季节,基本上就是全天待在林场。我们出来时都会带把刀,遇到杂木和需要修枝的树就打理一下,这样树长得快,我们巡林的路走起来也轻松些。”罗贤军一边将沿途的枯枝杂木清理开,一边与我们闲聊。
42岁的周小平和侄子周慈云都是九龙山脚下龙峰村的村民,说是叔侄,其实周小平只比周慈云大两岁而已,作为九龙山国有林场的森防队员,如今已是他们在林场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周慈云虽然比叔叔周小平和同事罗贤军年轻,却是队伍中最为腼腆内向的一个,相较之下,周小平与罗贤军则十分健谈。边走边聊,相互间渐渐熟络,话题也多了起来。三人经过商量,决定先带我们去看看距离较近的“鸽子花”,也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久闻其大名而从未见过,这让我与同事都格外兴奋。一条曲折小道往林场深处延伸,尽管三人边走边清理沿途荆棘,我与同事依旧走得十分吃力,最后一段沿着陡峭的斜坡攀树而下,更是让我二人吃尽苦头。一番跋涉后,终于到达目的地。遗憾的是如今不是珙桐树开花的季节,因此并未见到传说中的“鸽子花”。三人熟练的将周围杂木清理后,一行人便原路返回。看到我与同事掉队,周小平开玩笑道:“要是按照你们这样的速度,恐怕巡一次林要两天。”一行人中,我与同事都要比他们年轻十岁左右,听闻此话着实汗颜,只能报以赧笑。
周慈云告诉我们,现在巡林还算轻松,九龙山一般十一月份就会开始凝冻,彼时才是真的寸步难行。“这上面冬天特别的漂亮,基本上入冬后就全是冰雪了,到处亮晶晶的,就是工作会更加艰难,届时我们每天光是上下班就要多走两个多小时。”
周小平一边帮我减少身上带的设备,一边和我聊起了林场的过往。他告诉我,如今大家都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所以滥砍乱伐现象已经很少发生。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场森防员和盗伐者的关系势如水火。盗伐者会用几段圆木顶住森防员的门,森防员开门巡林时常会被砸伤,以此达到威胁和警告的效果。曾经在林场有一位森防员甚至在追捕盗伐者的途中,被对方绑在树上,直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才得以脱困。当时的盗伐者们为了能顺利盗伐树木,可谓机关算尽。如今,盗伐猖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老一辈森防员也相继退休,森防工作也从当初的防火防盗变成了如今的管护为主,唯独不变的是九龙山国有林场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
“平时我们有空的时候,大家就会一起去种树,这几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补种了两千多亩树苗,特别是我们营地周围那一带,大部分都是后来种上去的。”谈起林场建设,罗贤军十分自豪。罗贤军还说,如今不但路修通了,生活条件和待遇也比过去提高了很多。比起老一辈人一边要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一边还要提防盗伐者的明枪暗箭,现在的巡林工作不知轻松了多少倍。
中午十二点,考虑到路途遥远,三人决定先带我们回营地,我二人早已精疲力竭,正求之不得,回到营地稍作休息后,大家又天南地北的聊了起来。李泽刚笑言:“这么多年,我们林场还没有人辞职过,我觉得除了我们队员们都很能吃苦外,也与我们林场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他告诉我们,林场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一代代坚守在九龙山的森防队员功不可没,是大家将林场当成了自己家,在做好护林工作的同时,主动参与造林、养林。听到李泽刚的夸赞,周小平等人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既然选择在林场工作,做好林场建设就是大家应尽的义务,如今林场到处整整齐齐的,看着也舒服。寥寥数言、朴实无华,承载的却是九龙山国有林场代代相传的无私奉献精神。
下午六点,我们的采访也临近尾声,遂向众人请辞。道路两旁的松树不断向后掠去,营地在后视镜中越来越小,路旁树林中,一个崭新的林鸡养殖基地已经完工,其旁的林菌种植也已经下种。除了值班人员,其余众人也各自踏上归程。山下村庄安详宁静,崭新的屋舍在青山的映衬下格外显眼,空气中夹杂的树叶清香让人心旷神怡,不时传来的犬吠声呼唤着夜幕降临。眺望巍峨的九龙山,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随着天色越来越晚,林场也显得寒意森森,唯独营地中值班室传来的那一抹光亮,恍如护林人们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在浓稠的夜色中格外显眼。(杨品益谢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