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师宗菌子山的马缨花是那种懂得韬光养晦的植物。
首先,它躲过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的起因和确切的时间无从考证,但至少发生在年以前。为什么?据考证,菌子山上最古老的一株大树杜鹃树龄为年,被中国杜鹃协会誉为“中国马缨花杜鹃王”。正是这场大火,让称霸山中的高大乔木灰飞烟灭。而此前,这些漫山遍野的马缨花曾谦卑地遮蔽在高大乔木的阴影下,有的初长成树,有的正在发芽,有的还是一粒籽儿,它们是这些树中的弱势群体,每天战战兢兢地躲在厚厚的腐殖土中静听外界风与火的怒吼。那时,它们甚至觉得永无出头之日,只能一辈子充当那些高大乔木的陪衬或附庸。然而,因祸得福,当那些强势生长的“巨无霸”化为云烟之后,阳光、水分以及土壤中肥沃的养料便开始眷顾这些小生命,它们终于得见天日,乘势疯长,并迅速占领了菌子山2.2万亩的山地,所以今天我们才得以见到这片规模宏大、艳惊天下的“中国古老马缨花杜鹃自然群落”。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自然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令人惊叹!
其次,它躲过了人类的刀锯。说马缨花是那种懂得韬光养晦的植物,意思是马缨花与地球上许多聪明的物种一样,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外界环境,从而使自己生存下来。马缨花树质地绵软,树形扭曲,皮厚枝蔓。从实用性考量,做“柴”难烧,做“材”难用;从观赏性来看,即便有人想把它移植到自家院内也难成活,即使成活,也开不了几朵花。这种喜欢在高海拔冷凉山区生长的马缨花是自然之灵,它不为做“柴”也不为做“材”,它来到这个世界,似乎就是为了等待一次春天的邀请,等待一次自由任性的开放!它躲过一场场浩劫,千年之后,诗意地呈现在这片大地上,就是为了装点春天,装点山水,装点世界!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永葆一份对自然的钟情和敬畏!
关于马缨花的前世,还有另外一种更具诗意的说法:据传马缨花曾与牡丹、茶花一同被称为皇家三大名花,马缨花因其美艳,封为花仙子,从而遭到牡丹、茶花的嫉妒,被赶出宫门。出宫后的马缨花又被众芳挤兑,只得来到冷凉的高山才生存下来。
至于马缨花的今生,在菌子山演绎得最充分、最生动。我们现在看到的菌子山,在古籍《师宗州志》中记载:“州东八十里,高数百仞,一名鹦鹉山”。意思是说,菌子山位于师宗县城以东“八十里”,有几百“仞”高,还有一个名称叫“鹦鹉山”。其中,“里”和“仞”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1里”相当于现在的0.公里,“1仞”大约等于现在的1.8米。“鹦鹉山”因其形似鹦鹉而得名,“菌子山”则是当地老百姓的俗称。
菌子山位于师宗县城东南部,距国道12公里,属乌蒙山南延尾部,系喀斯特地貌的丘陵缓坡,是师宗境内的最高山脉,海拔.7米,核心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降雨丰沛,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山地气候,物种多样,植被丰富,多为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面积超过90%。
菌子山拥有云南最大的杜鹃花自然群落,分布面积公顷,千亩以上连片共3片,百亩连片则随处可见,品种主要有马缨杜鹃、鸡毛杜鹃、露珠杜鹃、紫花杜鹃、三花杜鹃、大白杜鹃、云锦杜鹃、马醉木等20余种,其中以高大繁盛的马缨杜鹃最多。春暖花开时节,菌子山上,杜鹃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争奇斗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胸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和最壮丽的马缨花杜鹃自然群落,中国杜鹃协会授予“中国古老马缨花杜鹃自然群落”称号,授予最大最老的一棵大树杜鹃“中国马缨花杜鹃王”称号。
除马缨花、杜鹃花外,菌子山还有余种山花,名贵的有红花木莲、山茶、兰花、省沽油、朝天冠等,一年四季,五彩缤纷。
菌子山有各类植物余种,独木成林、单树成景的奇观随处可见。其中以大树杜鹃、麻栎、青岗栎为主,亦可见少量小叶榕树,还有部分松树。最难得的是菌子山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华榛、滇茶和红花木莲。红花木莲在自然界中本来大都是零星分布,然而在菌子山却有一片约2公顷的红花木莲。据林学专家鉴定,这种连片且规模相当的红花木莲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对这片濒危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洞悉其群落形成和生长的自然规律,为将来引种、驯化、人工培育提供科学实证依据。
有树就有果。在菌子山,不同的树种还可以结出不同的果实,最容易采摘的有樱桃、猕猴桃、山楂、山核桃等20余种。
菌子山之所以叫“菌子山”,那还真不是浪得虚名的。春消夏临,雨水丰沛,当烂漫的鲜花逐渐退潮时,遍地野生的菌子破土而出,戴着帽,打着伞,丛林里,枯木上,山坳间,牛肝菌、青头菌、奶浆菌、鸡油菌等比比皆是,与龙庆黑鸡枞一道,成为师宗的特色美食。
据长期观察记录,菌子山有余种野生动物,其中野猪、獐子、野兔、麂子、野猫最多,还有野鸡、斑鸠等。正因为这些野生兽、禽的频繁活动,才使这片神秘的山林生机勃发。
菌子山的自然景观,除地表植被外,石头也是一绝。比如原“荒城古墟”景点,台状石芽梯层环围,形成一个“凹”字形地坑,极像古罗马斗兽场,又像一个中世纪冷兵器时代的古战场。还有原“悬崖天路”景点,位于菌子山西部山麓,横亘着一道余米长、余米高的绝壁,因风化侵蚀,在平如刀削的绝壁中间形成一条水平凹槽,像一条险峻的栈道镶嵌在悬崖上,被当地人称为“天路”。天路宽0.5米~3米,路面相对平坦,崖顶岩石外伸,似屋檐状,人行天路之上,头顶岩石,下临深渊,胜过剑阁蜀道之险。据地质学家称,以上两种奇石景观,全世界也不多见。在菌子山发现之前,仅有东欧的斯洛文尼亚发现一处,且规模甚小,仅千余平方米,与菌子山公顷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菌子山是造物主赐予师宗的一块璞玉。它形成美丽的花海,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得益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得益于一场远古的天降大火,得益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珍惜和保护,得益于马缨花的韬光养晦,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欣赏到今天菌子山的如画美景。
菌子山景观有“六园九景”,“六园”即天然大花园、天然植物园、天然动物园、天然野果园、天然野生菌子园、天然奇石园;“九景”即千年鹃、醉红岭、黑松林、荒城古墟、猕猴湖、菌子峰、珍稀林、万花泉、蘑菇岭。那里曲径通幽,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攀上顶峰,登高远望,青灰色的石壁巍然屹立,雪白的羊群在缓坡上游动,绵延不尽的草滩透着绿意,没及膝盖的伏地松整整齐齐,郁郁葱葱,像人工修剪过一样,一直铺展到山涧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