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详细地阐述禅宗思想之前,我想先回答某些批评家常常对禅宗本质问题所提出的疑问。
禅与哲学、宗教、冥思
禅宗是宗教吗?
按照一般宗教定义来说它不是宗教。
因为在禅宗那里,既没有应当顶礼膜拜的神,也没有应当遵循的仪式,既没有死者往生的乐土,也没有祈念冥福的目标,也没有人们所强烈关心的灭或不灭的灵魂。禅宗完全摆脱了这种通过类似教义构成的宗教性的羁绊。
听到“禅宗无神”也许有些虔诚的读者会大吃一惊,但这里所说的并非否定神的存在,因为否定或肯定都是禅宗所不愿与闻的。禅宗既不否定神,也不主张有神,禅宗没有犹太教和基督教那样的神的观念,因此,与禅宗非哲学一样它也不是宗教。
如果有人说,在禅寺不是也有各式各样的佛、菩萨天人及其他塑像吗?我们说,那不过是若干木头、石块、金属做成的东西,和我们庭院里的椿树、杜鹃花、石灯笼并没有什么不同。
禅师说过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去拜那盛开的椿树。
在禅宗看来,一般虔诚信徒们所认为有功德的、神圣的虔敬的礼拜,也完全是不必要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禅宗的非宗教性不过是它的外观,真正的宗教信仰者终究会在禅宗那些粗俗鄙野的话语中体会到那令人惊讶的、丰富的宗教性。但在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意义上说禅宗是宗教却是错误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些例子。
据说释迦牟尼刚一降生,便一只手指天,一只手指地叫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但禅宗云门宗的创始人云门文偃却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一个后学辈无论如何轻蔑精神领袖,也不能发出如此狂妄的批评吧?这真是难以想象!
而另一个禅师却称赞云门文偃说,这才是真正地不计身心、牺牲一切地为世人服务的方法,并说,从这句话中,应该理解云门心中对佛陀的感情是何等深厚。
禅宗的确象一般佛教学说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高度理性、深刻抽象的哲学体系吗?
把禅宗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看待是不行的。
禅宗在理性分析上什么也没有教给人们,甚至连那些让弟子们遵循的教义也没有,所以在这方面看来,禅宗可以说完全是混沌浑然的。
也许,禅者会各持一定之规,但那是根据各人的方便与爱好,并不是根据禅宗本身的教理。
因此,在禅宗这里既没有任何神圣的经典与教理,也没有任何可借以靠近禅真义的象征性方式。
要问禅宗教了什么,那要自己去回答,禅宗什么也没有教,如果硬要说禅宗教了什么,那只不过是你们每个人自己心灵中流出来的,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禅宗只是推示了我们途径。
禅宗就是禅那(思维修或静虑)吗?
“禅”在语源上是“禅那”,但“禅那”却并不吻合禅宗的实际修行方式。禅宗的修行中,有时也沉思有关宗教或哲学的问题,但那只是偶然的,禅宗的本质并不在于此。禅宗只不过是通过锻炼身心来洞察心灵的本来面目,使自己成为心灵的主人。
禅宗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各自的心灵自由无碍,无论是“一”还是“一切”的观念,都是使精神不得自由的陷井。
因此,禅宗并不要求人们把精力集中在“一狗子也是神”或“麻三斤也是神”之类的观念上,如果这样的话,禅宗就不存在了。禅宗提倡直接感受火暖水冷,就象我们平时受冻颤抖喜欢傍火而坐一样的直接感受。
禅:实际、日常、活泼
禅宗始终是实际的,日常的,同时也是最活泼的。
过去曾有一个禅师在表示“禅是何物”时竖起一个指头,如今也可以表现为踢球或给问者一记耳光。如果我们内心潜藏着的内在真理在这样的具体实际的状态下被发掘证明,那正是禅宗的最实际最直接的心灵训练方法。
从不涉理路、直接触摸活生生的事实这一点上来看,可以说禅宗是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假定我们从概念上来理解竖起一指头,那它只不过是日常极普通的一件小事,但是从禅宗的角度来看这小事却有微妙的意味与创造的生机,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应该承认,禅宗有其存在的基础因为它拈出并展示了生活中被我们的习惯与概念所束缚的真理。
圜悟克勤(-)宋代高僧
圜悟的一封书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回答本章开头的“禅是什么”这一问题:
“觌面相呈,即时分付了也。若是利根,一言契证,已早郎当,何况形纸墨、涉言诠、作露布,转更悬远。然此段大缘人人具足,但向己求,勿从它觅。盖自己心,无相虚闲静密,镇长印,定六根四大,光吞群象,若心境双寂双忘,绝知见,离解会,直下透彻,即是佛心,此外更无一法。是故祖师西来,只言直指人心,教外别行,单传正印,不立文字语句,要人当下休歇去。若生心动念,认物认见,弄精魂著窠窟,即没交涉也。”
“石霜道:休去歇去,直教唇皮上醭生去,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
“但信此语,依而行之,放教身心如土木如石块,到不觉、不知、不变动所靠教,绝气息,绝笼罗,一念不生,蓦地欢喜,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四大五蕴,轻安似去重担,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诸相,犹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来面目,现本地风光露一道清虚,便是自己放身食命安闲无为快乐之地。千经万论只说之,前圣后圣作用方便法门只指此。如将钥匙开宝藏锁门,既得开,触目随缘,千差万别,无非是自已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来,皆可受用,谓之一得永得,尽未来际,于无得而得,得亦非得,乃真得也。”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说:
一切真理已经在你面前时便交到你手了,如果是有慧根的人,一言之下便可认清其真实性。可是,此时错误也往往悄悄渗入,因为当它形于言诠纸墨,它就离开真理愈来愈远。
禅的伟大真理是每个人各自具有的,应该直接洞见你自身的存在,而不应该向外寻觅。你的自心超越一切形相而自在,它静寂而充足,而且它总是在六根四大中呈现自身,它的光芒普照一切,应该让主观、客观的二元论销声匿迹,双双忘却,超越理性远离悟性,直截彻悟,这,才是佛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在。
因此达摩西来,只告诉我们“直指人的本心,我们的立场是独特的,不受教义的束缚,单传正确的心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直指人心)。
禅宗不依凭任何文字、语言或经典,只要直截了当地肯定了真实世界便可以安定心境。而当一念发动,即是分解了对象、分解了悟性作用,现出种种妄念,执迷而不返了——在这里,就连最原始的禅的痕迹也没有。
贤者石霜说:“止息一切心灵的妄动,让嘴唇上生霉,成为一条白练,使一念超逾万劫,如同冰冷的无生命的死灰,如同寂静山村小庙中那久无香火的香炉。”
只要你信从这些话语,无论在何处修行都行使身心如土木石块,达到完全没有变动没有知觉的状态那么所有生死的征兆消失,界限也毫无踪迹,当没有任何念想在你的意识中干扰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你会感到在充溢的欢喜中有一道光明照彻,如同暗中得灯、贫中得宝一样,四大五蕴之身已不再有任何重负,变得轻松自在,你的真正的存在就从所有的束缚桎梏中解放出来,身心豁然,愉悦轻松,不知有任何滞碍,同时,你还能得到透视物质真性的洞察力。
种种存在在你眼前豁然呈露出原本不可捉摸的种种“空华”,现出真实的本性这才是你本来面目,同样,这才是你的本地风光,它们只有在这时,才毫无隐匿地现出真形。
道路虽只有一条,但它却是何等宽广的坦途!在所谓舍弃一切——也包括肉体、生命、内在的自我——之中就有这条坦途,在这里,你才能得到平和、安宁、无念以及难以言说的欢喜。
所有的经论,无非也就是让人明白这个道理,古往今来所有圣贤竭尽心力、苦苦追索的也只是这个道理。这就象用钥匙开启宝库,一旦开启,触目所见,都为你所有,都为你所用,因为这一切尽管千差万别,其实都是在你本来的自我之中,可以自由取用的东西,它们如同宝库的宝藏,只等你开启与享用。
“一得永得,尽未来际”正是指此。因此,实际上你并没有多得到任何东西,所得并非所得,然而在这里似乎又真能得到些什么。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在镰仓圆觉寺从著名禅师今洪北川开始学禅,熟悉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