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朱淑真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江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人”。
朱淑真幼时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
有关她的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
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
她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
其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但是在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中却是记载着,在她死后其著作被她的父母进行焚烧销毁。
显然她也是英年早逝的一位“问题美女作家”。
朱淑真十首经典词作:
01
原文: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春光,可是春天却只稍稍停留便离去了。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词的上片化景物为情思。
暮春烟柳,而非仲春嫩柳,是为送春之意。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是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
朱淑真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想象着飘荡的杨柳枝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词的下片写暮春之景来传达自己春天离去的叹息之情。
词人身处碧绿之中,抬眼望去全是落花飞絮的狼藉之景,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不禁回想起内心的伤感记忆。
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
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
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
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02
原文: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译文:
春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小径上,涌动着浓浓的香气。
可过了清明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睡醒来,听到莺儿美妙的鸣叫声,却又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儿却在哪里呢?
是在绿杨影里,是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赏析:
朱淑作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在这首词中写的是对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绪万端的心情的描写。
上片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
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暗香扑鼻,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阴霾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似乎在词人的内心也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云锁朱楼”除了给读者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
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
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鸟啼而惊心,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窗外的莺声唤起了他的春愁。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
唯美美的意境中代入了鸟声的流动,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未点破,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03
原文: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减字木兰花·春怨》
译文:
无论行走还是静坐,无论独自吟咏还是互相唱和,乃至卧倒床榻,我都独自一人。
久久的站着凝望让我倍加伤神,更无奈这春寒招惹我的愁绪。
这份愁情有谁曾见到,让我眼泪滚滚,把自己原先的粉妆冲洗得一丝不留。
愁病交加,把灯芯挑了又挑,终究难以入眠。
赏析:
朱淑真作为一位才貌出众、善工诗词的才女,她的婚姻却很不美满,由于婚后抑郁寡欢的生活,使得她的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中的说法多有不同。
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
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她所嫁之人并非良人,所以她婚后的生活很不幸福,这首词也与她的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词的上片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失去爱情幸福婚姻的不满与伤感之情。
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有着共同的立意。
而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也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其伤心之处何其相似。
词的下片抒写女词人愁怨。
“此情谁见”的孤独伤情,“泪洗残妆”的愁苦思绪。更是写尽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少有女性词人的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04
原文: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译文:
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
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赏析:
春秋多佳日,而“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
然而独处无郎,便没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
“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词中写出词中女主人公的愁情之久长,且与日俱增。
然而一愁未去,一愁又生,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愁上更愁,相映成趣,却也更觉情深。
女主人公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然而她所期待的人始终不来。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
写到这里,词人于孤独寂寞中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
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而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
05
原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春半》
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
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
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
但是“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词中并未言明。
从词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
而作者此时一片大好春色近在眼前无暇欣赏,忧郁之心浓重,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她心中的的隐忧似乎没有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
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
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
《诗·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说得何等凄苦!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隐曲地透露了词人愁怨的根源。
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
这首词读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
06
原文: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江城子·赏春》
译文:
初春细细微微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在酒樽前刚想畅饮,却回忆起以前的欢乐时光。
那时寂寞无欢,只有手拈梨花,任泪水流淌过如花的脸际。还记得南浦分别时的情景:芳草萋萋,云烟漠漠,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
那一刻,柔肠寸断,泪眼模糊、无语独看高高的青山。
想起昨夜梦中,与伊人喜结重聚之缘,心思缱绻间竟悄然无语。
梦中欢情正如水云渺渺,怎奈突然醒来,愁情恨意仍在。回
思梦中幽欢,面对眼前寒衾,展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嗟呀、哀叹,全然无济于事,于是发出了凄凉绝望的哀鸣:“天易见,见伊难!”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失恋的哀伤,充满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哀鸣。
朱淑真少女时曾有过自由婚恋的幸福,但后来父母主婚,强嫁俗吏,志趣不合,便愤然离去。
这种棒打鸳鸯散的伤感,这种错插琼枝、忍受摧残的隐痛,萦绕在心头,使她在恨、愁、悲、病、酒的五字人生中凄然终老。
虽然题作《赏春》,但只不过说明愁恨是因其所触发而已。时当春日,词人独对孤樽,也许只是想排解心中的郁闷。
斜风细雨,料峭春寒,让词人回忆起许多往事。少女时期与恋人聚会的欢乐,是花前月下的欢歌,还是兰闺之中的私语。
词人只记下了欢会后聚会之后的暂别尚难为怀,又要送君远行,情何以堪虽然曲终韵歇,但那哀痛的余音却持续不断地震荡在人们的灵府空间。
这首词从春寒料峭开始,转入“忆前欢”时却反接以闺中的孤寂和送别的感伤。
后折入梦境的回顾和思索,最后回到现实,以痛绝之语作结,由此显出抑扬顿挫的风致,与温婉蕴藉的《谒金门》相比,显然又是令一种格调了。
07
原文: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清平乐·夏日游湖》
译文:
夏日的西湖,苍青翠绿的湖光山色,烟萦雾绕撩惹人驻足。
与恋人携手漫步在荷花盛开的湖畔小路,一瞬间洒下一阵黄梅细雨。
娇痴的情怀不怕人度猜,我和衣睡倒在他的胸怀。
最是分手的时候,依依不舍流连徘徊,归来陷人愁苦的深渊,懒得走近那梳妆台。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叙事抒情的词作。
它在记叙与恋人携手游湖的真实经历的同时,刻画了一位极其快乐的少女形象。
词的开头说明了游湖时间,是在夏日清晨,烟雾缭绕,晶莹的露球将消未消之时,手拉着手走上湖堤,湖堤上开满了荷花。一时间,黄梅细雨纷纷扬扬。这种情景在江南的五六月间黄梅成熟季节是常见的景象,此时游湖,烟雨茫茫,更添几分朦胧之趣。
词的下片写的是躲避细雨的情景,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黄梅雨降时,他们可能躲在树荫下,她娇憨的样子不怕别人猜测。最令人难忘的是分手时的情景,待她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不想急忙去靠近梳妆台看自己的模样。
通过欣赏此词,似乎更能体会到作者婚后寂寞生活给她带来的苦闷,对她的折磨,也难怪她“独对孤灯恨气高”。
08
原文: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忆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译文:
弯弯一轮新年新月,妩媚如钩,清凉似玉。
天上如钩似玉的月儿,象极了自己所穿的小小的凤纹绣鞋,又象极了那微微蹙起的一弯娥眉。
盛装女子头插闹蛾、发嵌雪柳,街上灯火灿烂,烛龙劲舞,驰骋追逐。
这驰骋追逐的盛况,即使三五元宵之夜,也远不如这初六。
赏析:
“闹娥”和“雪柳”都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品。
这首词写的是淑真小时候的美好回忆。
正月初六,月亮弯得像一把新的镰刀。
“寒玉”指月亮。在女孩子眼里,那弯弯的月牙儿,就像她穿的三寸凤鞋,又像她微微蹙起的一弯弯眉。以应时令,盖取蛾子戏火之意也。
烛龙“又称“烛阴”或“烛龙”,是北方民族的原始图腾。“火树”原指凤凰木,因花色鲜红或橙红,叶片翠绿,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树木之一。
在朱淑真的记忆中,正月初六是连元宵节都比不上。那个时候,待字闺中的少女朱淑真脚穿小凤鞋,头戴闹蛾,身披雪柳,与姐妹们追逐奔跑,穿梭于人流之中,争看那街头的烛龙火树,一派天真烂漫。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绝美词句|古诗词欣赏
“千古第二才女”朱淑真绝美诗句|古诗词欣赏
婉约宋词:盘点“千古伤心人”秦观的十首经典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