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山一水皆佳境,一村一寨好风光。
如今的百里杜鹃管理区,景区景点鳞次栉比,旅游公路纵横交错,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四季游客纷至沓来,群众生活幸福美满。青山绿水间,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人气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清风拂山水,长奏幸福歌。五年来,以旅而立、因旅而兴的百里杜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在旅游产业化的“主干道”上不断跑出“加速度”。
山清水秀、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是百里杜鹃主打旅游产业化的“王牌”。
年过五旬的林锡斌是百里杜鹃森林防火队员,迄今已巡林护林11年。他和队友们日复一日守护着百里杜鹃国家级森林公园,也就是被称为“世界天然大花园”的百里杜鹃花林,“我们接力守护,把生态保护好,大家发展旅游增收致富才有奔头。”
盛夏时节郁郁葱葱的百里杜鹃林
山坡上,连绵百里的杜鹃花林苍茫起伏,春来花朵绚烂多姿,其他季节绿意盎然。林锡斌说,这片林子不但是举世闻名的好风景,更是当地群众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每年旅游旺季,他们都要夜以继日值班巡林,向群众和游客不厌其烦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就是为了守护好百里杜鹃的名片和“饭碗”。
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绚烂的杜鹃花随风起舞。
盛夏时节,纵然烈日洒向大地,金坡乡锦星村的林子里也是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那一棵棵参天大树,锦星村老支书杨少荣守护了30多年。
在百里杜鹃管理区,杨少荣是生态建设的“先锋老将”。自年担任村干部以来,他带领村民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年复一年植树造林,让曾经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锦星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1.37%。作为村级林长,他曾获全国退耕还林优秀农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绿化奖章等荣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杨少荣说。
百里杜鹃金坡乡锦星村,护林员在巡林。
一个编织袋、一把火钳、一件橘黄马甲,是戛木管理区凉井村村民刘学贵的“护河装备”。作为村里的护河员,每天巡河时发现河道垃圾、漂浮物他都及时打捞清理,“让河水干净清亮,为建设美好家园尽一份力,是我的责任。”
守山山常绿,护河水长清。百里杜鹃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压紧压实林长制、河长制责任,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
百里杜鹃黄泥乡朝门村夏日生态景观
百里杜鹃米底河生态景观
生态建设成效显,旅游发展得实惠。森林覆盖率达70%的百里杜鹃,空气优良率%,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平均高达1.6万个,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法宝”。“气候超级凉爽,真是夏无酷暑,来这里避暑完全是正确的选择。”今年夏天,来自成都的游客任女士如此评价百里杜鹃。
游客漫步彝山花谷
因为良好的生态气候,近年来前往百里杜鹃避暑旅居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川渝游客在百里杜鹃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余件,购房避暑人数持续攀升。“为了避暑,我在这里买了住房。”游客李女士6月中旬从四川自贡来这里,一直住到8月底才离开。
百里杜鹃彝山湖冬景
群山环抱的普底乡永兴村,今年夏天也成了川、渝、湘等地游客的避暑胜地,村里多间民宿全部住满。“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造就的‘19℃之夏’,让我们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党支部书记黄鹏说。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百里杜鹃完成国储林一期项目造林.7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1.4万亩、封山育林3.9万亩,不断厚植旅游发展的生态底色。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汪瑞梁
编辑谢朝政
二审顾野灵
三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