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芦笙响,满山杜鹃红!百里杜鹃苗族同胞的跳花坡唤醒了大地,唤醒了春天,唤醒了满山杜鹃花……
苗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芦笙演奏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芦笙可以说是苗族群众在各类庆典、节日、祭祀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作为我国古代一直传承下来的五音乐器,其制作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除了具有对古音乐的挖掘研究价值外,还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李习万吹奏芦笙
百里杜鹃苗族芦笙,制作发端于普底民族乡永兴村苦李冲组,属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列入毕节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毕府通[]21号)。
这里制作芦笙,选择永兴村当地的优质苦竹为声管材料,当地的红椿木为气斗材料。苦竹经过打磨制成吹气管、音阶管和共鸣管,装上发声簧片,红椿木制作的气斗打好孔后,按规定安装好各类声管,通过试音、调音等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有大、中、小三种。大、中、小三种笙特点各异,大笙高达丈余,声音宏亮深沉,中笙音色圆润,小笙发音明亮尖细。
当地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是李习万。
李习万制作芦笙的声斗
明朝年间,李习万的祖上从安顺迁徙到百里杜鹃普底乡永兴村苦李冲。作为苗族人家,他们家自古喜欢芦笙这种乐器。先是自己制作自己使用,后来逐渐有专业制作的匠人。历代传承人不断探索、改进、创新制作工艺,到李习万这一代,仍然不停地探索,还到黔西红林等地投师学艺。
永兴村森林覆盖率53%,适应生长制作芦笙所需的优质苦竹和红椿木。加上传承人技艺精湛,所以这里的芦笙质量好。其特点是用气量小,轻便、耐吹,深受芦笙演奏爱好者喜爱。
苗族芦笙一般为六管笙,由吹气管、气斗、音谐管、簧片(发声片)等部分组成。可分为大、中、小和特小等种类。芦笙为中国古代的五音乐器。
李习万将制作芦笙的材料搬运进屋
百里杜鹃苗族芦笙制作工艺流传于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永兴村、庆丰村、永丰村。制作出的成品除供百里杜鹃管理区范围的苗族同胞选用外,还销售到黔西等地,也有部分被外来游客购买收藏。
百里杜鹃芦笙制作工艺,传承了古老的原始制作方法,包括使用的工具,多数都是自己制作的。据传承人李习万介绍,芦笙制作的祖师爷是李老君。每年春节过后开张之日,都要贡奉祭拜李老君,这是一代一代教下来的传统。
李习万挑选制作芦笙的材料
芦笙制作首先是选材。声管和共鸣管需用本地的优质苦竹;声斗要选用本地香椿木或者杉木,其中以本地香椿木为好,香椿木中的红椿木又为上品。发音片则是铜片(俗称铜响片)。最好是银铜合金的,纯铜的显软,音质不如银铜的;包装装饰材料采用当地生长的化槁皮,有花纹的胶带等。所需工具仅刀类就有弯刀、镰刀、刮刀等。还要准备好木工桌锯子、刨子、斧、锤、钻子、凿子、锉子、砂布、牛皮胶、桐油等。
工艺流程先是上山砍来苦竹,最好是30年以上的老竹;根据所制作芦笙的大小,按不同规格尺寸锯好;晒干到发白。用红响铜(最好是银铜合金)锤打刮制成发声簧片,在竹管上打孔,装发声片于音管发声部位;反复吹调到音准。买来椿木或者杉木,越老越好,改成80厘米乘8厘米,锯开,即是声斗粗料;之后砍削、打磨,打孔制成声斗,在声斗上安装好发声管和共鸣管,包装好化槁皮和花纹胶带。
李习万制作芦笙的声斗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桐油,边上边在火上烤,边擦磨。上桐油结束,芦笙就制作成功。
传承人李习万,今年28岁,其家族在永兴村苦李冲已生活六代人了。李习万自小在本地读书,在离家3公里的普底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清镇校区读书,学习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
第三年临近毕业时他到黔西市林泉镇实习,遇到一位技艺精湛的芦笙制作师傅。本来就喜欢芦笙吹奏,芦笙制作也有一定基础的他就被老师傅的技艺吸引了,于是他决定要跟这位师傅继续学习。
李习万挑选芦笙声斗
毕业后他就潜心学习芦笙制作。除了跟老师学习外,他还翻阅了不少书籍,做了大量笔记,还运用上了他所学的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相关知识,一有机会,他就同懂行的师傅们进行交流。他同当地迎丰村、黔西红林村等制作芦笙的同行们,经常就竹子怎样选择、套筒怎样开孔、簧片材质怎样鉴别等进行经验交流。由于爱学习积累,他的经验逐渐丰富,技艺日益精湛,成为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师。
百里杜鹃管理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彝族苗族为主。一直以来,管理区都非常重视打好民族文化牌,以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发展。
芦笙制作技艺这项苗族传统技艺,由于技术要求高,生产工序多,利润也不高,所以愿意专业来做的人很少。百里杜鹃范围专业制作芦笙者不上5人,长期坚持做的就更少。
对于李习万的芦笙制作工艺,百里杜鹃管理区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先是将其列入管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代表性名录。
李习万将簧片插入发音管
李习万制作的芦笙做工精致,价格却比其他地方的贵。他的大笙最高卖到元一把,小笙最便宜的也要卖元一把,均价多元。
价格虽贵,性价比高,所以不愁销路。
由于李习万善于学习,集众人所长,悟透古人传承的制作技艺精髓,不断改进完善,他制作的芦笙用气量小,轻便、耐吹,深受芦笙演奏爱好者喜爱。李习万制作的芦笙需要时长每把平均三天左右,一年他可制作多把芦笙。
李习万在试发音管的音色
现在,芦笙制作已成为李习万的常年主要业务,他制作的芦笙仅供本地的苗族同胞都忙不过来,外地的客人慕名而来,还要提前找熟人打招呼帮订制,才能排上他的订单哩。
目前情况是制作工艺人少,传承还需加大扶持力度。李习万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思考,他今后准备采用办培训班等方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为传承和弘扬这一民族传统乐器的制作技艺再做努力。
阅读推荐
原标题:《芦笙响亮杜鹃红
非遗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