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岚
说到清明,我们会无条件地反射出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构勒出一幅语调清丽、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景图来!看来,杜牧是个酒*,踏青出游,赏完杏花要品酒了。
清明节,融合了我国古代两大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寒食节的形成,传说是为了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本想通过烧山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母子因此被焚丧生。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后来我国民间渐渐形成了寒食节扫墓祭祖的风俗习惯。
上巳节的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祓禊(音扶细fúxì,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魏晋后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日。《诗经》中有则欢快的郑风《溱洧》(音珍伟zhēnwěi,均为古水名),描述三月三上巳日的游春情景,让我们在三千年后还能想象当时的青年男女怎样在河边轻快地戏游,怎样谈恋爱。这让我觉得文字的力量不可思议。
而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一边去山上扫墓,一边顺带踏青游玩半天。我曾写下这首《画堂春春》,虽在清明,却也不乏轻松:清明渐近雨烟中,啼声唤醒慵容。一枝新绿展无穷。怡步葱茏。淙淙溪流水碧,微微风暖桃红。生机触发日融融,春色重重。
清明也是个重要的节气,廿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驽;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多起来了,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我没有注意过,这虹何时会在天空中出现,似乎夏天的雷雨后更常见些。而清明有三个常见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清明的到来,让春天真正来临,百花齐放。特别是两周前,气温突然飙升,让花儿们争相开放,几乎可以用“一夜繁花”来形容,提前进入盛春。
或许“清明”节是个最古老最有人情味的节日了。至少在唐代,人们已经过这个节日了。唐代白居易写过一首《寒食江畔》的律诗: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从这首诗可知,寒食节后就是清明日,并写到了清明三候中的一候:桐花初开。紫桐花就是泡桐时,在江南山野也是常见之树。清明时,满树紫白色的花盛开,远远一树树,忒是美丽。
除了踏青赏景的清明诗外,更有祭扫的清明诗。南宋画家兼诗人高翥,他是余姚北乡高家(今属慈溪市匡堰镇)人,曾在上林湖筑过信天巢居住。他写过一首《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祭祖时,刚好是杜鹃花开,而香烛纸钱是祭祖的标配。他诗中所写情景就是浙东的祭扫习俗:山上造坟,清明祭奠,纸钱翻飞,而杜鹃泣血。最后结句则指出,祭祖时洒下的老酒,哪有一滴流到九泉之下的老人家口中啊!所以啊尽孝要趁早,要在老人家活着时,而不是在坟前。
年,国务院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翌年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而后将双休日调在一起,就有了我们现在的3天假日。然而专门用来扫墓祭祖的假日,却因疫情而被无情地阻隔。因为新冠病*的影响,从年起,我们就没法尽情尽兴地去扫墓祭奠。近十年来,我的好几个亲人离去。义母、阿姨意外猝然离世,对我打击有点大。当然最心痛的是我的腾表妹,年纪轻轻却因肠癌去世,留给亲人无尽的思念。我们浙东一带有连续三年正清明上新墓祭扫的习俗,“正清明”就是节气中的清明日,这也是一年中能正式去探望远去亲人的日子。疫*虽无情,我们的*策还是很有人情味的,三年以内的新墓仍然允许去祭扫。
若说节气是记录太阳一年走过的时间节点,那么扫墓祭祖就是对个人来源的记忆确认。我们的先祖就像一条河流的源头,一代代的人连接成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河。往上,是我们来时的路;往下,一直流淌下去,是后辈子孙的路。而祭祖,就是确认这其中的一段记忆。因为我们只能往上回溯几代,而找不到更远的记忆了。像拥有孔子家族这样通天谱的家族能有几家呢?想到这一点,总不免令人沮丧。
清明时节总是雨丝纷飞,让人在祭奠时心情也随之低落。就像我的《清明》诗所述这样:凄风冷雨上山头,几处杜鹃鸣寂愁。古木溪声长伴驻,香烟袅袅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