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快快布谷还是不如归去中国诗词大会带你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a_4651552.html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九场的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道对号入座题,请将下列诗句中提到的鸟儿,按照同一种类对号入座:

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要答对这道题并不难: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对应“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隔叶*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对应“花影乱,莺声碎”(秦观《千秋岁》)

“人似秋鸿来有信”(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对应“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这其中,*鹂又叫*莺、*鸟、仓庚,它们的羽色鲜*可爱,鸣声清亮婉转,常常出现在歌咏春天的诗里,比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鸿的本义就是大雁,古人传说鸿雁可以替人传递书信,往往用“雁信”“雁书”来代指书信。子规则是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魄所化。其实,古诗词中关于杜鹃的故事非常多,在不同的环境下,杜鹃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古诗词,来详细地了解它吧!

如果经常读诗,那一定不会对杜鹃鸟感到陌生,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它又有子规、杜宇、布谷、望帝、蜀鸟等名号。其实,杜鹃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栖息在我国的杜鹃属鸟类中,以大杜鹃和四声杜鹃最为常见。大杜鹃的叫声“kuk-ku”二声一度,听起来就像“布谷”;而四声杜鹃啼叫起来“gue-gue-gue-guo”四声一度,听起来就像“割麦种谷”“快快布谷”一样。

大杜鹃的叫声。音频:BoShunqi/xeno-canto.org

四声杜鹃的叫声。音频:WouterHalfwerk/xeno-canto.org

虽然两种杜鹃鸟的叫声不同,但听起来都像在催促农人快快布谷耕种,所以古人又把杜鹃称为布谷鸟,并没有特意区分它们。《荆楚岁时记》记载:“四月也,有鸟名获谷,其名自呼。农人候此鸟,则犁耙上岸。”意思是布谷鸟总在春季播种的时候鸣叫,农人便以此作为时序变化的信号,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就说明犁田、耖田、耙田等农活应该已经做好,要开始插秧了。

诗词中也记录了许多布谷催耕的场景,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杜甫《洗兵马》)“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李白《赠从弟冽》)“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耕。”(葛长庚《水调歌头》)最有农家清新气息的当属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放眼望去,原野上葱葱郁郁,稻田里水色倒映着天光,如烟雾般的蒙蒙细雨中,传来一声声清脆的“布谷布谷”,呼唤着人们快快忙碌起来呀,多么生动自然。

大杜鹃(学名:Cuculuscanorus)

不过,农人耳中的“快快布谷”到了诗人这里,就变成了催人泪下的“不如归去”:“杜宇多情芳树里,只管声声历历。似劝行人,不如闻早,作个归消息。”(赵师侠《酹江月·乙未白莲待廷对》)“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多谢子规啼劝我,不如归。”(贺铸《摊破浣溪沙》)

杜鹃鸟好像总在提醒着漂泊已久的诗人们该回家了,所以羁旅在外的游子,总会因为杜鹃的啼鸣而勾起思乡之情,例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杜鹃鸟啊杜鹃鸟,你一声声的“不如归去”是在劝我早日归乡吧?可我这个飘荡天涯的游子怎会不想回家啊!只是命运不由我做主,我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啊。

大诗人李白的家乡蜀中,不仅有暮春啼鸣的杜鹃鸟,还盛开着鲜红绝艳的杜鹃花,于是客居宣州的李白又一次见到杜鹃花开时,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离愁别绪本就萦绕在心头,子规鸟的“不如归去”又将乡思唤醒,它一声一声地不停歇,诗人也一次一次地愁肠欲断。

花卉图册清·邹一桂

故宫博物院藏,笪颢天摄

除了乡愁,诗人们往往还借杜鹃来抒发哀愁悲伤的情绪。李白在暮春时节送别好友,子规鸟替他唱起哀婉凄切的离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陪伴他的是杜鹃啼血的哀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杜鹃鸟飞过郴州旅舍,催生了秦观的怅惘:“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又停在哪处高楼,勾起了无限闺怨:“杜宇声声不忍闻。欲*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春词》)它承载过林黛玉伤春亦自怜的愁绪:“杜鹃无语正*昏,荷锄归去掩重门。”(《葬花吟》)也寄托过李商隐幽微又缠绵的多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其实,杜鹃鸟的叫声从来没有改变过,变化的是诗人们不同的境遇和心绪。正是这些敏锐又柔软的心灵,滋养了我们源远流长、绚烂生辉的古典诗词长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