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台湾滚石收购新格唱片的版权后,曾于年再版了以“重逢”命名的十四张民歌精选集。
在《重逢木吉他》的文案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金韵奖,可能就不会有木吉他吧。如果没有木吉他,我们可能就听不到《散场电影》那么好听的歌吧。如果木吉他没有成功,李宗盛可能就不会持续写歌吧。如果李宗盛没有写歌,我们就可能听不到《*迷心窍》、郑怡的《结束》、陈淑桦的《梦醒时分》、辛晓琪的《领悟》……如果是这样,人生就太寂寞了吧。
木吉他只是校园歌曲中微小的一分子,这段文案诉说的却是一种情怀。许多正在读书或刚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登上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最后一班列车,他们能写会唱,一把吉他就可以改写一个人的一生。
参加“金韵奖”和“民谣风”的比赛选手中,有许多是重唱组合或合唱团,除了木吉他合唱团,还有娃娃等人的丘丘合唱团、童安格等人的旅行者三重唱、殷正洋等人的四重唱、*韵玲等人的四小合唱团。
同校学生或好友的二重唱组合则更为普遍,如首届“金韵奖”优胜歌手的邰肇玫/施碧梧《如果》,及其后的杨芳仪/徐晓菁《秋蝉》、林佳蓉/许淑娟《守住这一片阳光》,这种二重唱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当流星划过》、“南方二重唱”《细说往事》、“凡人二重唱”《杜鹃鸟的*昏》、“芝麻龙眼”《动不动就说爱我》。
后来任一时期的重唱合唱,都没有这个时期这么多、这么自然、这么默契。
他们(她们)的初衷,不全是成名愿望,或许是音乐技能的展示,或许是对舞台的向往,更多的恐怕是热情、乐趣、社交的吸引。正是这种艺术的业余状态,才是对艺术的最好保护。
台湾流行音乐的珠玉脉络
作者:李木子
七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末开始接触港台流行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年尝试写下第一篇流行乐评,年曾玩票主持了一年的电台古典音乐鉴赏节目《MusicInParadis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