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让屈原精神闪耀新时代光彩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阮仲谋杨婧

“屈原及屈原文化对我的影响,是流淌在我的血液中的。”谈及屈原及屈原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永强十分激动。出生、成长于屈原故里秭归,从小饱受屈原文化浸润滋养的他,对屈原有着别样的情感。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写屈原、写屈原故里、写屈原文化的。如何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日前,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韩永强。

记者: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请您谈谈屈原及屈原作品对后人的影响。

韩永强:自屈原之后,中国文人都聚集在屈原精神旗帜下,挖掘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因为有了屈原,中国的诗人才以个性鲜明的诗歌作品,表达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对精神灵魂的拷问,让诗歌成为思想者的旗帜,成为历史进程的风向标。屈原和他的作品,不仅石破天惊地叩问苍天大地,直斥当朝的昏庸,对“民生之多艰”的哀悯,更有“受命不迁”的坚贞,让人看到明天的希望和美好。

屈原的精神向度卓尔不群,诗歌表达方式的创造力,也让人叹为观止,是屈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源远流长的诗词歌赋源流。他的艺术成就,达到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顶峰。他的作品,让后人看到了什么是表达方式的异彩纷呈,什么是思想的独树一帜。他开创的诗歌骚赋融为一体,用“赋比兴”催生想象与象征,让情感抒发热烈奔放、回肠荡气,从而垒起了诗歌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大艺术基座。“骚体诗”不仅催生了汉赋的繁荣,更为荆楚文化、华夏文明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站在中国诗歌制高点上的屈原,理所当然地应该被尊称为中华诗歌之祖,成为后辈仰望的精神标志。

记者: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被文学艺术界缅怀崇敬,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民间对屈原也顶礼膜拜呢?

韩永强:屈原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他文学成就上让后人不可逾越,还在于他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风雨,自始至终被人民发自肺腑地缅怀着崇敬着,呼唤着。

“端午习俗”是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构成这个项目的所有要素,都与屈原息息相关。“龙舟竞渡”,衍生于“寻找屈原”的传说;在民间广受欢迎的“粽子”也被善良的人们演绎为是对“神鱼”的“感恩”;“骚坛诗会”更是人们用诗歌讴歌、赞美屈原的一种方式;杜鹃鸟非常美丽,歌喉婉转,屈原故里人让她成为了屈原的妹妹屈幺姑,附丽出“我哥回”的民间传说,让人感慨唏嘘。最让人动容的是,在宜昌秭归每年的端午龙舟竞渡时,桡夫子们一边划着龙船,一边与岸上的观众应和着荡气回肠的《招魂曲》,声声呼唤“屈原呀大夫啊,回故里呀”,让峡江垂泪,天地同悲,那样的场景,把人民对屈原发自肺腑的崇敬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无以复加。

十多年前,我曾经参加过由三峡日报发起的“寻访屈原后裔”活动,寻访团行走了全国8个省市、多个屈姓聚居村落,走访了以数千计的屈姓后裔,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屈原后裔”。我们问他们与屈原故里远隔万水千山,为什么如此坚决地认定自己是“屈原后裔”呢?他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作为他的后裔,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用各自理解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贞,诠释自己作为屈原后裔的“家国情怀”。

为什么民间对屈原也顶礼膜拜呢?我们可以从屈原身上找到答案。屈原身居高位,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锦衣玉食,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才华横溢可以八面玲珑,却对家国之爱“深固难徙,更一志兮”。在国破山河碎的悲情时刻,屈原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以死殉国,以生命警醒世人!屈原悲壮地死了,他却恒古地活了下来,成为华夏儿女心中不朽的人格楷模。

记者:作为屈原故里的宜昌,应如何更好地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

韩永强:我们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就要在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的影响下,认定目标,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向着既定目标定位勇往直前。

两千多年前,屈原激情吟唱的《橘颂》为屈原故里的人民指引了一条致富路。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用屈原“上下求索”精神作为驱动力,以屈原文化赋魂,以柑橘产业深加工赋能,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柑橘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谱写时代篇章。

记者:你认为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深入理解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

韩永强:要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当下首先应该做好几件具体事。一是要尽快编印不同读者层面的屈原作品书籍,要努力做到中小学生、普通市民、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大学生和军人等,都能读到屈原作品,感受屈原文化魅力,让屈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公共场所;二是要充分利用公共场所、节日、节庆活动营造传播屈原文化的氛围,在景区景点要大力推广以屈原、昭君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既传播屈原文化,又拉动经济发展;三是要充分挖掘整理民间以表现屈原、昭君为主体的故事、传说、民歌、甚至戏曲文本,开展划龙船、包粽子、唱民歌等比赛活动,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又让屈原文化传播效益最大化;四是要力争全面精准地认识屈原的形象价值,既充分放大屈原“中华诗祖”的文学价值,更要透彻理解和认识屈原的“美政”价值、家国情怀、求索精神,还要认识和理解屈原的哲学观、儒家思想道德观,以及他对华夏历史文化、楚地民风民俗等领域的掌握、传播和发展所独到的领悟及贡献。

总之,屈原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无法估量。我们打造以屈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地标活动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共同发力,让这些宝贵财富,闪耀出新时代的光彩,为宜昌创造新时代的辉煌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