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https://m.39.net/pf/a_5837776.html高中语文必修4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包括了《窦娥冤》、《雷雨(节选)》、《哈姆雷特》三部戏剧。戏剧是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阅读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我们会发现,那种用曲词和说白相结合表演故事的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着重欣赏曲词之美,领略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样式。中国话剧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话剧的很大影响。欣赏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可以试着从舞台演出的角度,去推想戏剧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一、基础字词
1、生字
窦(dòu)娥:剧中主人公名。桃杌(wù):贪官名。哥哥行(háng):哥哥那边。
鼓三通(tòng):量词,用于动作。罪愆(qiān):罪过。错勘(kān):判断。
盗跖(zhí):统治者诬称奴隶起义领袖。前合后偃(yǎn):前仆后继。偃,仰面倒下。
瀽(jiǎn)半碗:泼,倒。苌(cháng)弘化碧。暑气暄(xuān):指炎热。
湛(zhàn)湛青天:清明。顺水推船:也说“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兀的:这。
2、词语辨析
(1)怨气冤气原句: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二者都表示心中有不满之气。不同的是,“怨气”指怨恨之气,“冤气”指因受冤枉而产生的冤枉气。
(2)分辨分辩原句: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
2、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为杀害婆婆的凶手。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3、名言警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雷雨(节选)
“雷雨”这一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四风、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一、基础字词
1、字词整理
阿谀(ēyú)忏悔(chànhuǐ)戕害(qiāng)破绽(zhàn)宽恕(shù)
昭告(zhāo)蟊贼(máo)刹那(chà)
2、识记字词
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②形容天色阴沉。③形容肿胀或烦闷。昧心:昧良心。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昏,糊涂,不明白。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见地:见解。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惊愕:吃惊而发愣。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怨愤:怨恨愤怒。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闷热。郁,积聚而不得发泄。
3、词语辨析
(1)工夫功夫
原句: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雷雨》)
“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等,如“抄完这篇文章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工夫”。“功夫”指本领、造诣等,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意气义气
原句: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雷雨》)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如“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也指志趣和性格,如“他们两个意气相投”;还可以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这几天,他正在闹意气”。“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名词,如“这人很讲义气”;也指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和感情,形容词,如“你看他多么义气”。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先后创作了十多部剧本,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曹禺的剧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刻画中融入了作者的诗意激情;力求在多种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揭示;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出人物复杂的感情及急剧的心理变化。
2、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节选自《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重要的艺术典型之一。
一、基础字词
1、字音
吮舐(shǔnshì)砧石(zhēn)蜥蜴(xīyì)颈部(jǐng)哀恸(tòng)憎恶(zēngwù)
害臊(sào)共枕同衾(zhěnqín)傀儡(kuǐlěi)觊觎(jìyú)酣睡(hān)
2、近义词
往往常常
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或推论性质。如:“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远虑所做不成功的事。”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如:“他学习努力,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摸索探索
摸索:①试探进行;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如:“在黑暗之中摸索着找寻那封公文。”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如:“探索人生的奥秘。”
沟通勾通
沟通:意为使两方能通连,如:“因为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她的荣冠,沟通彼此的感情。”“勾通”是贬义词,指暗中勾结。
权利权力
权利:享受的利益。如:“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权力:一种职务行为。如:行使权力。
莫名其妙不可名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如:“可是这个女人也许会因为这种莫名其妙的疑虑而惶惑。”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如:“他的感受是不可名状的。”
3、词义
孟浪:鲁莽、草率。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嗣位:继承王位。淆乱:使混乱。吮吸:把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宿怨:同“夙怨”。旧有的怨恨。禀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战栗:战抖,也作颤栗。身无长物: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唯我是问:这是一个宾语前置词,即“问我”。
4、相关成语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也说繁文缛礼。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诗。
5、名篇名句
(1)一头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资格把食槽搬到国王的席上来了。
(2)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年左右,他开始编写剧本,很快获得了成功。年,莎士比亚的朋友搜集了他的遗作,出版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当代有名的戏剧家本琼斯题词,称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强调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也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翻《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创作《哈姆莱特》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